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联合O3椎间盘溶解术中突出物CT值与疗效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1-06 浏览次数:2869次
作者 单位
谢 雷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陈家骅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赵家贵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王 松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联合O3椎间盘溶解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介入治疗方法,能获得微创、安全、疗程短和比较理想的疗效[1]。突出物的硬度对胶原酶溶解术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但其能否预测胶原酶溶解术的疗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CT值常作为辅助诊断及判断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且对估计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比较各种治疗结果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2-4]。变性椎间盘突出物的硬度可用CT值量化,密度越高,CT值越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LDH患者突出物CT值与胶原酶溶解术疗效的关系,探讨椎间盘突出物CT值预测胶原酶溶解术疗效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LDH患者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18~65岁,病程1个月~15年,L4-5椎间盘突出45例,L5-S1椎间盘突出55例。纳入标准:单侧下肢疼痛 、麻木为主,伴或不伴有腰痛症状及腰椎CT示单个腰椎间盘左后或右后突出,压迫一侧硬脊膜和(或)神经根。排除标准:①合并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体滑脱、骨质疏松、骨结核;②合并严重心肺疾患及糖尿病。CT片采用Somatom Plus 4型CT机(德国,SIMENS)2 mm薄层扫描,每个突出平面均测量一个CT值,取平均值作为椎间盘突出部位的CT值。根据CT值与疗效的散点图,分为CT值≤90组(n=60)、CT值>90组(n=40)。
1.2 方法
患者俯卧于CT检查台上,腹部垫薄枕,参照治疗前影像学资料 ,在相应腰椎间隙皮肤上放置标记尺后薄层(2 mm)定位扫描 ,根据CT图像以突出物为靶,选择模拟穿刺层面及间盘化设计穿刺路径 ,测量拟穿刺路径的深度和角度,打开CT定位灯,标记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用特制的“多功能脊椎穿刺针”自穿刺点向着突出物内(突出物)穿刺,针尖抵达预定位置后CT扫描 ,确认针尖抵达突出物表面并避开神经,回抽无液体, 注射30 mg/L浓度的O3气体8 ml,注射 1.0%利多卡因、得宝松混合液 3~5 ml并计时,立即经“针内针”缓慢刺入“细针”达“靶心”。若刺入细针时出现“触电样”异感 ,则停止刺入细针。观察15~20 min,测试是否出现预期的硬膜外阻滞效果,即患侧下肢发热、感觉减退,但双下肢运动基本正常。
1.3 注射胶原酶
经CT扫描确认针尖抵达预定突出物内及注射利多卡因功能测试正常,确信无“腰麻”体征后,经双针分别向“靶内、外”缓慢、分次注射胶原酶溶液,靶内1 ml (300 U) ,靶外(突出物表面)3 ml (900 U)。拔针后局部按压片刻,无菌敷料盖之。
1.4 术后处理
术后俯卧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6 h,改仰卧位或侧卧位休息3~7 d ,适当给予口服抗生素、镇痛药及脱水剂 ,第3 d起可适度下地走动,于6个月后进行随访。
1.5 临床疗效
根据改良的Macnab[5]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优、 良、 可、 差四个等级。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 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 ,能做轻工作;可:有些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CT值与术后疗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LDH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物CT值与术后6个月随访疗效均呈负相关(P<0.05);≤90组疗效明显优于>90组(P<0.01),见表1。表1 两组胶原酶溶解术后6个月疗效的比较(略)
3 讨论
本研究在筛选病例时,为便于胶原酶溶解术前后的疗效比较及减少干扰因素,在胶原酶适应证范围内选取单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另外由于样本含量的限制未进行年龄、病程与疗效关系的统计学分析,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含量,进行多因素分析。CT检查为LDH患者行胶原酶溶解术前的常规检查。虽然CT值可反映组织密度的大小,但是CT值的测量易受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如管电压的高低、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现象影响较为明显。为了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本研究采用统一的检查方法:管电压130 kV层厚3 mm、间距2 mm薄层扫描,扫描架与所扫椎间隙平行。在CT片中选取每个突出平面均测量一个CT值,取平均值作为椎间盘突出部位的CT值。为避免周围间隙现象的影响,在测量突出髓核 CT值时选择在其中心区域内进行 ,因为髓核含水量高,CT值较周围其他组织低 ,记录下测量到的最低CT值 ,保证CT值测量的准确性。
成人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纤维环由纤维软骨构成 ,内含水分少,因而CT值偏高,而中心区域的髓核呈胶冻样,是柔软富有弹性的物体,内含丰富的水样组织 ,含水量高达 85%以上,因而CT值较低。患者年龄过大 ,突出物时间过久,这些因素都能使髓核变性程度加重,CT值升高,其机制为[6]:①正常髓核被封闭在椎间隙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水分逐渐丢失,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逐步变性,CT值会出现升高。②突出的髓核块与髓核本身分离,因失去了封闭的环境,髓核块内的液状物从髓核破口处向外溢出,其内的胶原纤维与水分逐渐丢失,并被纤维软骨组织取代,使突出的髓核块因干涸而密度增高 ,因而髓核块的CT值会出现升高。③髓核块脱出时刺激引起反应性增生,或脱出时撕裂骨膜导致骨膜下出血,与髓核块粘连骨化引起周围反应性骨硬化改变,从而出现CT值由低到高的改变。由于血肿与髓核块粘连,机化程度不同导致髓核块CT值的不均匀性。④髓核块脱入椎管内导致液状髓核溢出到椎体后缘,髓核液对椎管内组织具有很强的化学刺激作用,引起无菌炎症,导致该区域组织酸碱度的失调,致使钙磷沉淀 ,并逐渐行成钙化斑 ,使突出的髓核块CT值会出现升高。⑤当椎间盘受损后,髓核块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包围,在修复过程中,其损伤周围组织可产生新的毛细血管,长出髓核组织内,使CT值升高。我们观察到随着CT值的升高,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就疗效明显下降。胶原酶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性溶解酶[7],它能迅速地选择性溶解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中的胶原蛋白组织,使突出物缩小或消失,从而缓解、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胶原酶能在生理pH值及生理温度条件下、特异性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 ,而对其他组织蛋白无溶解作用[8]。而突出髓核块周围的炎症反应,纤维包裹 ,髓核的脱水硬化及纤维钙化程度, 突出物的性质将直接影响胶原酶溶解效能 ,最终将影响胶原酶溶盘彻底性。
【参考文献】
[1]武春银,陈家骅,王松.臭氧加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452-455.
[2]金星,杨春生,王力.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IV期临床试验中期总结报告简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80.
[3]张雪林.医学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3.
[4]Mayer R,Stanton K,Kleinberg L,et al.CT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cal control and as a marker of lung tumor response to radiation.Radiat Oncol Investig,1998,6:281-288.
[5]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 . 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1, 53: 891-903.
[6]刘大荒 ,何兵 ,孙宝珍. 利用 CT值判断椎间盘突出时间. 中国法医学杂志 , 2000,15:161-162.
[7]裴仁明.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安徽医学,2006,27:44-45.
[8]Sussman BJ , Bromley J , Gomez JC.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in the treat- ment of herniated lumber disk . Initial clinical report.JAMA,1981,245∶73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