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中医药在盆腔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治疗作用

发表时间:2011-08-02  浏览次数:717次

  作者:刘国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关键词】 盆腔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药

  1 术前

  盆腔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人体的下消化道、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临床实践证明,结、直肠切除后吻合的病例,未经肠道准备者,其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要高得多,所以术前的肠道清洁、泌尿系统的冲洗非常重要[1,2]。肠道清洁常用的中药如番泻叶、大承气汤等。泌尿系统冲洗最常用的是生理盐水和中药。但须注意泌尿、生殖系统冲洗的次数、液体量,应尽量减少,避免瘤体破裂,防止癌细胞扩散。

  1.1 改善手术条件

  盆腔肿瘤不易早期诊断,待住院手术时,身体代谢处于营养不良、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状态,从而直接影响了患者手术耐受力和术后康复,因而对这些患者术前准备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虚则补之”的原则,以补法为主改善病人身体状况,为手术做好准备。

  补气法:症见面色晄白,少气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药物:黄芪注射液20~40 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一次。气血双补法:症见面色苍白,精神萎糜,舌淡白无华,脉沉细。选用参麦注射液20~40 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一次。

  1.2 中药用于术前肠道准备

  楚延春[3]认为术前肠道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质量的优劣。由于抗生素肠道准备存在许多问题,如果没有同步进行肠道机械性排空,那么单纯抗生素作为肠道准备术后感染率仍较高。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运用“通里攻下”类中药能明显增加肠道蠕动,达到推陈致新、荡涤大肠的目的。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完全不加用口服抗生素也可收到明显效果,同时避免了使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副作用。

  方法:急于手术体质较强者,用番泻叶30~50 g,于术前午后,水煎服;体质较差者用清肠合剂即大黄6 g、川朴9 g、麦冬12 g,每次200 ml,连服两天。叶朝文等[4]以大承气汤为主,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 g,金银花、玄参各9 g,以水1000 ml煎至200 ml。每日一剂口服,连续3天,至术前晚上将原方按上法煎成300 ml,冷却后经肛管作一次性灌肠。本组病人均不再服用泻药和抗生素,也不再清洁灌肠。准备期间患者的饮食与传统肠道准备相同。为38例41~73岁患者进行肠道准备(Mile术14例,Dixon术4例,Hartman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结果手术结果属优级21例(55 %),良级16例(42 %),差级1例(3 %),无一例并发切口、腹腔、盆腔感染及吻合口瘘。

  1.3 中药用于术前膀胱冲洗

  泌尿系统冲洗最常用生理盐水和中药,常用中药为复方莪术液(莪术30 g、蟾酥70 mg、猪苓30 g)或复方五矾液(五倍子和明矾为主)。方法:术前用上述冲洗液50 ml,患者采用平卧位,插管、冲洗时要轻柔,灌注后嘱患者不断改变其体位,使灌注液与膀胱壁充分接触,尽量长时间保留灌注液在膀胱内潴留时间。每日1次,共5次,然后手术。

  2 术后

  有学者提出癌症患者术后治疗的目的主要是:“①尽快消除术后损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②防治术后可能发生的癌转移。[5]”根据这类患者的特点,治疗基本原则应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在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盆腔手术,使用麻醉药物,或术中对周围脏器的刺激,因而出现以气机阻滞之腑气不通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中医认为盆部器官多属于“六腑”之列,“六腑以通为用”的特点,盆腔肿瘤患者术后首先应恢复“六腑”的功能。

  2.1 癌症术后早期

  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使用麻醉药以及术中对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的刺激,术后必然影响盆内器官的功能,造成肠蠕动恢复不良、尿潴留等,患者不能尽早地恢复饮食,影响体质的恢复。中医治疗以“通降”为主。不排气者,用大承气汤或四磨汤,代表药物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但须注意四味药物的用量,此处大黄、芒硝用量宜轻,厚朴、枳实用量宜重。尿潴留者,按“癃闭”进行辨证论治。

  2.2 癌症术后恢复期

  患者初行癌切除术,气血损耗尚未恢复,且创伤添瘀。此时患者正气虚弱,新瘀未散,余毒未净,且病人新近失血,外创伐气,多有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创口疼痛,舌淡、脉细表现,因此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益气阴、补气血,佐以活血解毒。代表方为四妙汤、补阳还五汤化裁。常用药物:黄芪、当归、赤芍、丹参、人参、枸杞子、苍术、枳实、厚朴等;根据不同的肿瘤加相应的抗肿瘤药物。此阶段约1个月左右。

  2.3 癌症术后稳定期

  癌症患者术后或术后辅助放化疗后体质基本恢复,进入正常生存无转移阶段。由于癌有易复发、转移的特点,西医治疗较为局限和被动,故患者多求助于中医调治。此时病人多项功能已趋正常,显性症状供常规辨证存在困难,临床当从辨病入手,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针对患者潜在的病变特点“论”治,即坚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原则,“补”与“攻”并重,益气阴、祛瘀解毒同施。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原发病慎重择药。代表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石斛、女贞子、鳖甲、桃仁、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等。稳定期的治疗相对较长,要有“持久战”准备,可变换水煎、泛丸等不同剂型坚持持续治疗。

  2.4 术后辅助放化疗时期

  部分患者癌症术后还需进行辅助放疗或化疗。西医放化疗类似于攻伐手段,既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同时又有损伤正常组织、抑制免疫功能、促进组织纤维化等严重副作用。中医治疗该期病人需以扶正为主,针对不同治疗手段的副作用,结合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具体如:放射治疗多出现口咽干燥、组织水肿等表现,治以养阴为主,辅以益气活血解毒;化疗多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同时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治宜健脾益气化浊,辅以活血解毒。国内外大量研究事实表明,中医本阶段不仅能防治放化疗副作用,而且能加强其抗癌效果,防止多药耐药性(MDR)的产生,表现为对放疗增敏,对化疗协同抗癌等方面。

  3 讨 论

  临床医家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贯穿于围手术期患者治疗的全过程,究其病机,审慎立法,随法遣方,从而提高了疗效,通过中医治疗调动机体内在功能,调节机体与外界及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缩短疗程,促进疾病的早愈,并保证手术的成功和减少并发症 。

  临床治疗肿瘤一般都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依据病人不同的“病”“证”,施以相应的方剂。中医的辨证论治,即是治疗方式个体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对于肿瘤这种多因素疾病的治疗,中医药有着良好的前景。中药方剂具有多部位、多靶点、多层次、多组分的特点,也是单纯西药单靶点作用所不能够比拟的,与肿瘤的多因素致病的特点相一致的。中医中药在增效减毒、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抑制肿瘤生长及防止肿瘤转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中药可在多个环节消除肠粘连因素,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通理攻下药能促进肠蠕动,恢复肠功能;某些清热解毒方剂和药物被证实具有抗菌消炎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和预防手术后感染均有显著效果;某些活血化瘀方剂和药物,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软化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炎性肿块消散,防止癌细胞转移着床,均有满意的治疗效果;补益药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加抵抗力;如:补益药冬虫夏草、灵芝、枸杞子、白术;清热药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利湿药薏米,化瘀药三棱、莪术等。

  【参考文献】

  [1] 李乃卿.西医外科学[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13.

  [2] 葛来增.肿瘤综合治疗[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1.

  [3] 楚延春.中药在肠癌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0318(1):2223.

  [4] 叶朝文.大肠恶性肿瘤术前中药肠道准备的临床探索.肛肠疾病研究新近展[J].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116.

  [5] 陈孟溪.论癌症术后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5):56.

  [6] 陈志强,毛炜,秦有,等.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现状[J].新中医,2004,36(4):727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