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颗粒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14 浏览次数:1062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梁秀军 河北省涞水县第二人民医院
1 药理作用
黄芪颗粒为黄芪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含黄芪总黄酮(TFA)、黄芪总多糖(TPA)、黄芪总皂苷(TSA),以及一些微量元素。
1.1 提高免疫力
李萍等[2]研究证明黄芪多糖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可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杀灭能力,具有抑制白细胞与HUVEC粘附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并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这体现了黄芪“托毒生肌”的作用,同时李智军等[3]研究证实TPA能明显改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大鼠的蛋白尿症状,能明显降低大鼠MsPGN尿和血中IL-6的含量,能明显抑制系膜细胞(MC)的增生和基质的增多,并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杨凤华等[4]研究显示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可以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 T细胞总数及 L3T4+、L yt2+细胞百分率和 L3T4+/Lyt2+细胞比值,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杨小敏等[5]研究表明TAS能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总之,黄芪可以从多层次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既可以直接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诱导机体细胞产生相关的因子,又能增强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既可以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调节机体异常的免疫功能。
许鹏飞等[6]实验证明黄芪颗粒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够增强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1.2 保护肾功能
黄芪可以改善机体对抗原的清除力,促进对肾小球基底膜的修复。黄芪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元素硒可以保护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从而减轻通透性尿蛋白[7]。药理实验证明黄芪可以延缓肾小球硬化,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的血液灌注量[8],改善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9],通过增加肾组织NO水平、减少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10],还能诱导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生成增加,减轻肾脏损伤[11],最终达到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杜文涛等[12]在探讨黄芪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机理中发现黄芪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黄芪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其他多方面机制有关。宋恩峰等[13]在研究黄芪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及其 mRNA 的影响中发现,黄芪可抑制 CTGF 蛋白及其 mRNA 的过度表达,进而减缓肾纤维化的病程进展。桂定坤[14]首次采用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全面阐明了黄芪水提物(ARE)能显著促进健康人尿钠排泄,以消除水肿,保护肾功能。同时,张瑾等[15]研究证实黄芪还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缓解高凝状态,疏通微循环等,减少血栓形成。
曾健[16]通过实验证明黄芪对顺铂致大鼠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微绒毛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并且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易震南等[17]的动物实验证明,黄芪对砒石致毒大鼠体内肝、肾功能的损伤具有保护功能,可以减轻砒石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
NS是以大量蛋白尿(≥3.5 g/d)、低白蛋白血症(<30 g/L)为主要特征,多伴有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肾病患者极易罹患各种感染,常见呼吸道、皮肤、泌尿道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即使感染不甚严重,也常影响NS治疗疗效或使其复发,重者可导致生命危险,是N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NS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如IgG、B 因子(补体的替代途径成分)、转铁蛋白、锌结合蛋白等自尿中丢失,蛋白质营养不良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另外水肿致局部循环障碍也使致病菌易于侵入、繁殖及扩散。
张谨等[15]依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具体临床病情,将60例NS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个病例,对照组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和)细胞毒类药物(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15 g(相当于原生药15 g),12次/d,口服半年后,治疗组使尿中蛋白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有明显提高,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国贵[18]将38例单纯性NS患儿随机分为黄芪颗粒治疗组( Ⅰ组,n=22) 和泼尼松对照组( Ⅱ组,n=16),2组均采用泼尼松中程疗,Ⅰ组在此基础上给黄芪颗粒口服,每次1 包(15 g),2次/d,2个月后,Ⅰ组和Ⅱ组8周内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感染率和反复或复发率Ⅰ组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感染后治愈天数Ⅰ组显著少于Ⅱ组 (P<0.05 )。尿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与血清sIL-2R用药后Ⅰ组下降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浆IgG用药后Ⅰ组上升显著高于Ⅱ组(P<0.01),但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组极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血浆IgA、IgM 用药前后2组比较均无差别。周江瑾等[19]将46 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随机分2组,即治疗组(Ⅰ组,n=24)和对照组(Ⅱ组,n=22),2组均正规足量应用泼尼松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Ⅰ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颗粒,<3岁每次1/2包,>3岁每次1包,2次/d,用药2个月后,结果显示8 周内缓解率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个月内感染率、反复或复发率Ⅰ组则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
李白恩等[20]将38例单纯性NS患儿随机分黄芪颗粒治疗组(Ⅰ组,n=22)和泼尼松对照组(Ⅱ组,n=16),2组均采用泼尼松中程疗法,Ⅰ组在此基础上给黄芪颗粒口服,每次1包(15 g),2次/d,疗程3~6个月。观察2组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后血清、尿可溶性sIL-2R及血浆IgG、IgA、IgM的变化,结果显示尿中sIL-2R与血清sIL-2R用药后Ⅰ组下降显著高于Ⅱ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浆IgG用药后Ⅰ组上升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组仍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血浆IgA、IgM用药前后2组比较均无差别。刘春等[21]将39例病理改变为轻度MsPGN的N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18),对照组用激素(泼尼松)+蒙诺治疗,试验组用激素(泼尼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黄芪颗粒治疗,观察各组治疗2周、4周、6周后24 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24 h尿蛋白明显减少(P<0.05),治疗4周、6周后,血浆白蛋白明显提高(P<0.05)。
2.2 DN
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衰竭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DN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药物,但疗效不尽如人意,本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劳淋范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瘀阻脉络,故宜滋阴养血,化瘀通络。黄芪颗粒可以益气、行血,改善DN的症状。
李瑞娟[22]将80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2组均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并口服糖适平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3次/d,每次25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颗粒,2次/d,每次4 g (相当于生药15 g),冲服,配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组均以4 周为1 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5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卢跃卿[24]将120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 组,黄芪颗粒组40 例,洛汀新组40例,洛汀新合用黄芪颗粒(简称合用组)4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并根据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调整降糖药(糖适平) 和降压药的剂量。黄芪颗粒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黄芪颗粒,2次/d,每次1袋,洛汀新组为基础治疗加洛汀新,2次/d,每次10~30 mg,合用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洛汀新、黄芪颗粒,3 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合用组对DN的总疗效、对肢体浮肿、尿频或尿浊等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洛汀新组或黄芪颗粒组(P<0.05),对24 h 尿微量蛋白含量的降低幅度与单纯应用黄芪颗粒有明显差异(P<0.05)。王巧凡[24]将99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可络和三七、黄芪颗粒,对照组48 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脂TG、TC,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紫癜性肾炎
(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 HSP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影响HSPN 的预后因素很多,其中肾脏受损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部分患儿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但并不意味着肾脏炎症和功能彻底恢复,龚晶等[25]研究报号称报告正规治疗方案和足够疗程可明显改善HSPN 转归。陈永兴等[26]报告黄芪可上调过敏性紫癜患儿Th1细胞功能,纠正Th1/Th2 应答失衡,黄芪的肾保护功能可以防止过敏性紫癜对肾脏的损害。
刘超[27]将51例HSP患儿分成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6),2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双嘧达莫、泼尼松、清热活血中药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黄芪颗粒,6个月~3岁每次1/2袋、3~6岁每次2/3袋、6~13岁每次1袋,2次/d,2组疗程2~3个月,结果显示2组在随访期间均无肾功异常,2组尿异常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别,而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紫癜和肾炎复发方面,治疗组复发1 例,对照组复发5 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黄芪是一味滋补性中药,作为 “扶正固本、补益中气”的常用中药,其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及抗自由基、保护肝脏、改善肾功能的功效。能明显增强儿童和成人T 细胞外增殖反应,上调T 辅助细胞1(Th1)的功能状态,使血CD4、CD4/CD8显著上升和血sIL-2R 明显下降。
黄芪颗粒是应用现代制药技术,通过提取中药黄芪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口服颗粒制剂。黄芪为主要组分可提高肾脏病的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黄芪可增加血浆IgG 浓度,降低血清和尿中sIL-2R,血、尿IFN-γ、IL-13 水平,使细胞因子失衡得以改善,使原抑制IL-2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减弱,恢复Th1 细胞功能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黄芪颗粒还可以扩张肾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消肿,抗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已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尽管目前有关黄芪的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于黄芪颗粒却很少,黄芪颗粒是经过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制成的一种中成药剂型,在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方面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黄芪。目前,先进药理活性检测手段和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层次也逐步深入,但对于黄芪颗粒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过于零散,落后,已有的资料还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因此,只有在正确的思维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借助新的科技手段,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黄芪颗粒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因病适证、正确合理的使用以及扩大黄芪颗粒的临床应用范围奠定基础。
另外,综合文献报道未见有管黄芪颗粒的不良反应,并且来源广泛,价格适中,一定会在今后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光明,陈秀华.黄芪的药理与临床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0,8:21-23.
2 李萍,何秀娟,张颖,等.黄芪多糖对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1677-1680.
3 李智军,魏连波,贺丰,等.黄芪多糖治疗大鼠系膜细胞增生性肾炎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206-208.
4 杨凤华,康成.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时珍国医国,2002,13:718-719.
5 杨小敏,张天一,朱昌来,等.黄芪皂苷对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1625-1628.
6 许鹏飞,孙京惠,高福云,等.黄芪颗粒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7-28.
7 牟姗,张庆怡,倪兆慧,等.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c-met表达的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137-139.
8 李少霞,黄汉忠.肝素抗凝疗法联用黄芪注射液、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27-128.
9 戴芹,曲晓璐,唐咏华.黄芪对慢性肾衰竭大鼠SOD和MDA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083-1084.
10 潘鹏,郭涛,马尘超,等.黄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485-488.
11 白玉新,傅亮,高进.黄芪对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74-76.
12 杜文涛,李凤铭.黄芪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743-1744.
13 宋恩峰,刘蒙,贾汝汉,等.黄芪对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2007.
14 桂定坤.黄芪水提物对健康人民钠排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中国肾脏病杂志,2007,23:214-218.
15 张瑾,张燕.黄芪颗粒对肾病综合征及其感染并发症的治疗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46-847.
16 俞建忠.黄芪抗顺铂致肾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0-221.
17 易震南,梁标,宋泽庆,等.黄芪减轻砒石对大鼠肝、肾毒性作用研究.现代医院,2006,6:34-36.
18 康国贵.黄芪颗粒对儿童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感染预防的初步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718-719.
19 周江瑾,康国贵,张琦,等.黄芪颗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及尿液IFN-γ、IL-13、TGF-β1 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242-243.
20 李白恩,唐国贵.黄芪颗粒对儿童单纯性肾病综合征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413-414.
21 刘春,杨晓萍,李莹屏,等.黄芪颗粒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农垦医学,2009,5:407-409.
22 李瑞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8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5,24:231-232.
23 卢跃卿.黄芪颗粒合用洛汀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88-89.
24 王巧凡.银可络联合三七、黄芪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94-296.
25 龚晶,甘卫华.紫癜性肾炎复发患儿的临床、病理、预后及复发因素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081.
25 陈永兴,张秋业.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变化及黄芪体外干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8,46:708-709.
27 刘超.黄芪颗粒对紫癜性肾炎后续治疗的疗效观察.华西医学,2010,2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