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药剂学》

奥美拉唑治疗糜烂性胃炎用药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1217次

胃炎系临床极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糜烂性胃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别,其中急性糜烂性胃炎往往并发大量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而慢性糜烂性胃炎则根治难度大[1]。目前临床治疗糜烂性胃炎的思路是抑制诱发因素,降低胃内酸度,及时止血及输血补液。近年来我院探讨了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糜烂性胃炎的可行性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 68例急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予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血液病及妊娠等疾患。男42例,女26例,年龄38~81岁,平均51.2岁。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禁食,同时使用凝血酶并扩容、输血、纠正休克、脱水及电解质失调。采用胃内灌注法清除胃内淤血,再用生理盐水洗胃,直至出血停止。观察组给予注射用奥美拉唑(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2.6 mg),加入 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以8 mg/h速率持续滴注,1次 /d,持续2周;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4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40 mg/次,1次/d,持续2周。疗程完成后比较两组疗效。

1.3 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消失,无出血灶,饮食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基本消失,无明显出血灶,饮食趋于正常;无效:无以上指征表现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愈4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糜烂性胃炎亦称疱疹性胃炎、痘疹状胃炎,系胃炎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因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急性糜烂性胃炎以胃黏膜多发糜烂为特征,出血是其典型症状;慢性糜烂性胃炎则以消化不良、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为症状,但特异性差,临床诊断率不高,不过随着临床胃镜技术的进展,慢性糜烂性胃炎检出率已显著提升。目前糜烂性胃炎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但诱发因素在学界已有共识,普遍认为严重感染、心肺功能衰竭、败血症、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均可诱发糜烂性胃炎[2]。分析原因,或是患者在应激状态下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带动胃酸分泌随之增加,黏液分泌则相对减少,小静脉发生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此时便会出现胃黏膜糜烂、急性溃疡形成和出血。循此作用机制,改变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酸环境,或对抑制胃黏膜糜烂、溃疡及出血有效果。

目前临床使用抑酸剂来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即是遵循了上述作用机制阐述。由于糜烂性胃炎出血期间胃酸浓度偏高,这会使常规止血药物在强胃酸环境下极易失效,止血效果因此打折扣。随着对抑酸药物研究的深入,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酸剂开始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奥美拉唑能有效地实现抑制胃酸分泌,止血效果好。本组资料亦显示,使用奥美拉唑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从安全性上看,由于糜烂性胃炎发病机制复杂,对使用口服奥美拉唑与注射奥美拉唑适宜性还有待商榷。另外,单用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联合其他药物用药后的疗效也还需进一步作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张 鹏.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4(13):21.

[2] 李寅珍.奥美拉唑预防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2):170.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