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1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24  浏览次数:560次

  作者:文智,吕增会  作者单位:眉县青化卫生院,陕西 眉县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律失常16例患者年龄、职业、类型、预后及死因。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4年来住院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律失常随机统计1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职业、梗死部位、预后有直接关系。结论:基层医院应增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加强监护和抢救设施,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常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20例,发生心律失常16例,占80%,为提高临床急性心梗救治水平,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观察,心肌酶谱测定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男12例,女4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50岁~57岁6例,60岁以上10例(62.5%),工人1例,干部2例,农民13例(81.25%)。

  1.2 心率失常类型及梗死部位 室性早搏3例(前壁1例,前间壁1例,高侧壁1例),双束支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均为广泛前壁),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下壁),Ⅱ°Ⅰ型传导阻滞1例(前壁),Ⅲ°传导阻滞3例(均为下壁),室性心动过速1例(广泛前壁),房性早搏1例(广泛前壁,下壁),室性早博并左前分支阻滞1例(前壁),室性早博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广泛前壁)。

  1.3 预后及死亡 死亡4例,年龄62岁~78岁,平均年龄73岁,死亡原因: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急性左心力衰竭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3例。

  2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发生率为75%~95%,本组为80%,与文献相似,但稍偏低,可能与缺乏CCU监护有关。

  郭昌喜[3]报道4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农民为26例,占62%,本组农民占81.25%,提示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农民急性心肌梗死逐渐增多。

  本组室性心率失常6例(37.5%),均为前壁梗死;房室传导阻滞5例(31.25%),4例为下壁梗死,1例为前壁梗死,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以室性最多,房室传导阻滞次之;前壁心肌梗死容易发生室性心率失常,下壁(膈面)心肌梗死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并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于广泛前壁,抢救无效死亡,提示前壁梗死而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较差。

  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10例,占62.5%,死亡4例,占25%,提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死率亦高。死亡4例中3例直接死于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于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急性左心力衰竭,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过缓性心律失常,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的高危亚组”这一论点,基层医院因缺乏起搏设施,致使此类患者失去抢救机会,急待引起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过缓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房室结缺血可引起各种房室传导阻滞;缺血或坏死心肌组织释放出的异常代谢产物引起心率变慢;迷走神经兴奋亢进;止痛剂吗啡及较大剂量镇静剂均可引起心动过缓。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基层医院应增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改善监护和抢救设施,减少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

  [2] 郭继鸿.急性心肌梗死应用起搏器的原则与经验[J].实用内科杂志,1992,12:8.

  [3] 郭昌喜.农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临床荟萃,1992,7: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