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早期ST段恢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8-13  浏览次数:572次

  作者:李科民,王飞鸣,王步群,吕九华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治疗后的临床预后,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价值。 方法 选择46例初发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心前导联中ST段抬高最显著的单个导联,测量治疗后ST段下降的最大比率(ST resolution,STR)[1] ,根据治疗后ST段下降的幅度分成ST段完全恢复(STR≥70%)或明显恢复(70%>STR≥50%)组(A组),ST段无恢复(STR<50%)组(B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预后。 结果 A组26例,出现心功能KillipⅢ~Ⅳ级的1例,住院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1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5例,心力衰竭再入院1例。B组20例,出现心功能KillipⅢ~Ⅳ级的10例,住院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0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10例,心力衰竭再入院5例。2组间存在明显差别。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早期ST段的下降幅度(STR≥50%)可作为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较好指标。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电描记术;心肌再灌注;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再灌注治疗,恢复心肌血流,理想的再灌注治疗是实现真正的心肌水平的再灌注。近年来,检测心肌再灌注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分析ST段早期恢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近、中期预后的影响,评价心电图作为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的一种方法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0年6月~2006年9月初次发病入院的急性ST段抬高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6例,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58±2.36岁。均排除入院时即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1.2 再灌注及其他治疗 入院在发病后6h以内且无溶栓禁忌症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4~6h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凝),q12h×5~7,入院超过6h不宜溶栓者直接给予低分子肝素(速碧凝)皮下注射,q12h×5~7d。所有患者均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应用硝酸酯类、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和β受体阻滞剂,部分患者在住院3~7d内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

  1.3 心电图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即刻检查心电图,溶栓者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h内每30min各记录心电图1份,以后每2~3h记录1次心电图,24h后每天记录2~3次;未溶栓者24h内每2~3h记录心电图1次,24h后每天记录2~3次。心电图ST段的判断:J点后20ms为ST段,单位以mm表示,测量者为心内科2~3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完成,选择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溶栓者分别测量溶栓后2h的ST段与溶栓前ST段比较,未溶栓者测量治疗12h后的ST段与入院时ST段比较,计算ST段下降的比率(STR);STR≥70%视为ST段完全恢复或50%≤STR≤70%视为ST段明显恢复(A组),STR<50%视为ST段无恢复(B组)。

  1.4 心功能评价及临床预后 入院治疗后第3~5天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记录住院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梗死、死亡、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的发生情况,出院3个月及6个月各随访1次,检查胸片、心脏超声观察心脏扩大情况,记录6个月内因心衰再入院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记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6 治疗结果

  1.6.1 2组治疗情况 A组16例溶栓治疗,15例达到再通,其中5例较早出现冠状T波,其中6例梗死血管置入冠脉内支架;10例未行溶栓治疗,其中有6例较早出现冠状T波,未行溶栓或溶栓未通的共11例全部置入冠脉内支架治疗,所有患者在冠脉造影时均未发现血栓或慢血流。B组4例接受溶栓但未再通,16例未行溶栓治疗。8例接受冠脉造影,2例梗死血管血栓性闭塞,4例有慢血流现象。仅3例置入冠脉内支架,其余全部药物治疗。

  1.6.2 临床预后 A组26例中心脏扩大5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1例,心衰再入院1例,仅1例出现再梗死伴急性左心衰。B组20例中,心脏扩大1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10例,心衰再入院5例,住院30d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0例,包括再梗死1例、心源性休克3例、急性左心衰4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中4例死亡。2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

  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保护左心功能,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2] 。随着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深入开展,临床发现梗死相关血管内有大量血栓存在的患者,即使成功开通梗塞血管并置入支架,仍有20~30%的病例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仍较高,提示单纯心外 膜血管的开通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心肌水平的再灌注[3] ,同时临床观察也显示对单纯溶栓治疗梗塞血管再通,并未进一步置入支架治疗,为数较多的患者亦可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近年来认识到再灌注治疗不仅要获得心外膜冠状动脉的持久、完全的开通,更要取得心肌水平微循环良好的再灌注[4] 。因此,近年来各种能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的方法研究较多,如TMP分级、Blush分级、超声声学造影、PET/SPECT等方法,因这些方法需要有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临床广泛使用,最近研究提示体表心电图ST段的下降幅度能很好的反映心肌水平的再灌注情况[5] 。不论是否静脉溶栓或置入支架治疗,或单纯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只要ST段下降快、下降幅度大,并且早期出现冠状T波,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大大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中我们选择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以STR≥50%为切点,视为明显恢复,STR≥70%视为完全恢复[1] ,比较治疗前后ST段回落的幅度,发现ST段完全恢复或明显恢复组其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T段无恢复组,心脏扩大及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的恢复程度比冠脉造影能更好的反映心肌微循环的灌注情况,STR是一个能代表心肌水平达到理想再灌注的灵敏指标,亦可作为临床上评价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 刘伊丽.重视心电图在评价心肌灌注中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777-778.

  [2] 李亮,李燕,马宁.溶栓后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5):265-266.

  [3] 沈珠军,戴淑婷,阿丽亚•士尔干.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34-137.

  [4] 沈杰,张瑞岩,张奇.替罗非班对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及临床预后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6,21(5):326-329.

  [5] Feldman LJ,Coste P,Furber A,et al.Incomplete resolutio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is a marker of transient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after stenting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3,107(21):2684-26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