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微型针刀治疗老年人特发性房颤27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8-10  浏览次数:589次

  作者:王育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院,【作者简介】 王育海(1963-),男,江苏盐城市人,主治医师,大专

  【摘 要】 目的 观察微型针刀脊柱区带松解术对老年人特发性房颤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54例老年人特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观察2组的疗效差异。 结果 针刀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5例;药物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微型针刀治疗老年人特发性房颤,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在基层单位应用。

  【关键词】 特发性房颤;针刀松解法;脊柱区带;老年人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尤以老年人多发,且不少难以查及病因,临床上称特发性房颤[1] 。积极治疗老年人特发性房颤,不仅可消除病者心悸、头晕等症状,而且对预防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微型针刀对27例老年人特发性房颤治疗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一种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的新治疗手段,并对该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房颤病人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62~79岁。病程2个月到6年不等。房颤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所有病例均在三级以上医院检查,排除了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等房颤可能的原发疾病,而诊断为“老年人特发性房颤”。5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药物对照组2组,每组27例,2组患者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组:选用汉章牌Ⅰ型3号或4号针刀(根据患者胖瘦)先在T5 的脊柱区带范围内(脊柱区带指颈椎棘突连线旁开2cm,胸、腰棘突连队线旁开3cm范围的区域)寻找压痛点,或有结节、条索等阳性物处,左右各选择一点,以龙胆紫作标记,再在T4 ~T5 和T5 ~T6 棘突间向两侧各旁开1.5cm定二点(共计4点)分别按针马操作规程作内手法松解。每5天1次,共6次,计30d。药物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每次100mg,每日3次,计30d。

  1.3 疗效评价 所有病例疗程结束及此后3个月,分别作动态心电图检查(若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有心悸等不适,则随时作心电图复查)。按显效、进步、无效3级评定临床疗效:(1)显效:房颤消失,3个月内未复发;(2)进步:房颤在疗程内消失,但3个月内复发;(3)无效:房颤未消失。

  1.4 治疗结果 针刀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5例;药物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经χ2 检验,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治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

  2 讨论

  特发性房颤多见于老年人、因病因不明,故难以作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方法主要有:电击复律、抗心律失常药复律以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以减缓心室律等。总体上讲疗效欠可靠,且频繁。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日渐明显。

  针刀疗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汉章教授首创,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该疗法原主要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的治疗,目前治疗范围已拓展到内科、妇科、肛肠科等疾病,但除骨伤科疾病外,尚缺乏系统的临床探索和理论研究。将针刀疗法应用到心律失常(功能性)治疗领域,其依据源于脊柱区带理论[2] 和针刀特有的软组织松解作用:植物神经节大多位于脊椎的前面及两侧,脊柱区带内的躯体神经与内脏植物神经间存有交通支、窦椎神经等方面的联系(和心脏相关的脊柱区带、主要在T4 ~T6 间);脊柱附近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的慢性损伤,在一定的部位和深度可卡压、牵拉相应的神经末梢,通过和内脏植物神经间连接的通道,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针刀的主要作用是松解慢性损伤的软组织,使受牵拉、卡压的神经末梢功能得以恢复;有助于轻度移位椎体的复位,消除其对植物神经的机械作用,使内脏(心脏)功能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者应熟悉脊柱区的解剖部位,术中应避免针刀刺入胸腔,引起气胸。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大一.心房颤动的“3P”分类和治疗对策[J].中国医刊,1999,34(5):4-5.

  [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9-15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