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膀胱残余尿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766次

  作者:胡志娟,王振显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1 河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膀胱,膀胱残余尿,

  糖尿病膀胱(DCP)是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统高发并发症,也称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0%~60%〔1〕,可以使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肾衰竭的重要因素。一般发病隐袭,进展缓慢,且临床表现复杂,一旦发生多为不可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观察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膀胱残余尿量(BRUV)、血糖、肾功能水平及尿细菌培养情况,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科及内分泌科2005年1月~2008年6月住院或定期随访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共160例。年龄48~71岁,平均64岁;其中病程<5年者40例,5~15年者70例,>15年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排除肾小球肾炎、尿路梗阻性疾病、脊髓肿瘤、创伤致膀胱病变、外伤手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BRUV≥50 ml为膀胱残余尿增多,共57 例,占35.63%。据此将患者分为残余尿组(57例)和非残余尿组(103例)。

  1.2 观察项目及方法

  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的测定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HbA1c)采用拜耳DC2000+血红蛋白仪测定。全部患者行外阴消毒后留取中段晨尿行尿细菌培养。阳性判断标准: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ml,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ml,真菌菌落数≥104/ml。培养基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菌株鉴定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HbA1c及肾功能的情况

  残余尿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非残余尿组;残余尿组患者的HbA1c、BUN、CR均明显高于非残余尿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略)

  2.2 不同膀胱残余尿量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尿培养的情况

  膀胱残余尿量增加的患者更易合并尿路感染,膀胱残余尿量<50 ml者17例,尿培养阳性率11.76%;膀胱残余尿量50~200 ml者25例,尿培养阳性率28%;膀胱残余尿量>200 ml者15例,尿培养阳性率40%。后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膀胱残余尿量<50 ml组(P<0.05)。其中膀胱残余尿量>200 ml者中,尿培养病原菌分别为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1例,肺炎克雷伯氏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粪肠球菌1例。

  3 讨论

  糖尿病膀胱系高血糖所致的内脏自主神经病变,导致逼尿肌与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的异常,造成尿失禁、尿潴留、残余尿增加等,终因顽固性的尿道“梗阻感染梗阻”恶性循环出现肾衰竭。糖尿病膀胱病程缓慢,其机制目前未完全清楚,但已知非单一因素所为,近年来普遍认为是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其特点是排尿能力的逐渐丧失,常常到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肾衰竭时,才被重视,但为时已晚,预后较差〔4〕。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其部分病程是可逆的,因此对其充分认识十分必要。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的增加,如果平均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多,以膀胱残余尿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相应加重。雌激素可促进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成熟,维持阴道上皮适当的糖原储备,从而维持正常的阴道 pH 值,减少或抑制尿道口周围的致病菌,预防病原菌向尿道逆行感染。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尿生殖道黏膜厚度变薄,阴道pH值增高,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尿路感染多发。本研究发现残余尿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非残余尿组,其HbA1c、BUN、CR均明显高于非残余尿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膀胱残余尿量增加的患者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本研究发现在膀胱残余尿大于200 ml的患者中,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40%,症状较重,多为耐药菌感染,治疗过程中易合并二重感染,易复发。残余尿组患者得的BUN和CR较非残余尿组患者升高可能与残余尿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后梗阻或尿路感染有关,也可能是其自身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结果〔5〕。

  近期研究表明,膀胱的功能变化存在着神经性、血管源性和肌源性的因素。其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与病程长短及是否得到系统治疗及神经病变的程度有关〔6〕。病程10年者发生率约5%,病程>45年发生率>50%。随着膀胱功能进行性破坏,逼尿肌受累,尿流缓慢,排尿时间延长,患者感到排尿阻力增大,常常需要用力绷紧腹肌以协助排尿,排尿末期出现排尿不净及滴沥现象〔7〕。本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十分重要,B超检查BRUV及膀胱壁厚度,是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膀胱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Brown JS,Wessells H,Chancellor MB,et al.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1):17785.

  2 Daneshqari F,Liu G,Imrey PB.Time dependent changes in diabetic cystopathy in rats include compensated and decompensated bladder function〔J〕.J Urol,2006;176(1):3806.

  3 Vinik AI,Maser RE,Mitchell BD,et al.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3;26(5):155379.

  4 王文章,何家扬,张燕宾,等.糖尿病性膀胱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335.

  5 Boyko EJ,Fihn SD,Scholes D,et al.Risk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among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ostmenopausal women〔J〕.Am J Epidemiol,2005;161(6):55764.

  6 Kebapci N,Yenilmez A,Efe B,et al.Bladder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Neurourol Urodyn,2007;26(6):8149.

  7 Sasaki K,Yoshimura N,Chancellor MB.I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urology〔J〕.Urol Clin North Am,2003;30(1):11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