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896次

  作者:邓伟民,周丽,李晓昊,张金玉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华侨科,广东广州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患者377例,随机分为中药组(188例)及西药组(189例)。中药组给予口服补肾壮骨冲剂治疗,西药组应用倍美力合安宫黄体酮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性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①脱失情况比较:中药组治疗2年后脱失53例,西药组脱失9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中药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②性激素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升高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P<0.05),且治疗后2年这种变化趋势较治疗后1年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性激素水平方面尚未达到西药组水平。③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中药组为6.7%,西药组为6.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与西药组相仿。【结论】补肾健脾化瘀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能纠正紊乱的性激素E2、FSH及LH水平,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且具有无副作用、经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 绝经,泌尿道感染中药疗法,性激素类血液,补肾,补脾,活血

  围绝经期是妇女生命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是女性生理变化的转折点。在这阶段伴随着卵巢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功能开始紊乱,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改变、面色潮红、心悸、失眠、抑郁、情绪不稳定、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从女性的解剖特点来看就决定了其容易出现泌尿道感染,特别是围绝经期妇女,由于膀胱与尿道是雌激素的靶器官,有雌激素受体,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膀胱上皮发生萎缩性变,尿道及膀胱颈周围腺体导管组织黏膜下组织变薄,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压痛等。有研究表明[1],围绝经期泌尿道感染由围绝经期前的3%上升到15%~20%。笔者近年来运用补肾健脾化瘀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并设倍美力合安宫黄体酮治疗的西药组对照观察2年,收到了较好的疗效[2]。在用药的2年期间,同时观察性激素变化及泌尿道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患者,共377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 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确定诊断依据:(1)年龄在45~58岁之间,多有月经不规则或闭经,出现潮热、心悸、抑郁、失眠、易激动、血压波动、收缩压升高和皮肤感觉异常等表现。(2)血、尿卵泡刺激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明显上升,雌二醇(E2)下降(低于卵泡早期水平)。(3)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4) 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有时并发阴道炎。

  1.2.2 中医诊断和辨证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中医妇科学》[5]判定证型,本研究所选病例均辨证为脾肾两虚型。主症:潮热汗出;次症: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胸闷气短、食欲及性欲减退、腰酸腿软、舌淡少苔、脉沉弱。主症必备,次症3项以上即可诊断。

  1.2.3 病例排除标准 (1)有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癌、宫颈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史; (2)有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3)曾服用类固醇或避孕药,以及曾服用降脂药及抗凝药者;(4)有严重高血压及静脉栓塞者;(5)冠心病患者;(6)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188例)和西药组(189例)。中药组年龄最大58岁,最小46岁,平均(48.8±2.9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6年,平均(22.45±3.38)个月。西药组年龄最大56岁,最小45岁,平均(48.6±2.74)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5年,平均(23.05+4.58)个月。闭经者(月经超过6个无来潮者)151例,未闭经者226例,其中中药组闭经者73例,未闭经者115例;西药组闭经者78例,未闭经者1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闭经状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4 标本采集

  均在禁食12h后于次日清晨8∶00-9∶00抽取静脉血;有月经者采血时间在月经第3~5天,否则无此限制。

  1.5 治疗方法

  1.5.1 中药组 口服补肾壮骨冲剂(广东一方制药厂生产,批号:980705,100g/包,主要药物有山萸肉、鹿角胶、龟板胶、肉桂、巴戟天、仙灵脾、茯苓、三棱、泽泻、水蛭、郁金、骨碎补、山药等。将各味中药传统饮片,混合煎煮后,提取液制成浓缩颗粒。所用原料均来自同一产地的同批药材,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研究指南》中规定的“饮片标准煎剂”制药方法),每日2次,每次1包,如有月经,月经期间停服5~7d,1个疗程为30d,共治疗6个疗程。以后可根据临床症状改为每日1次,每次1包。

  1.5.2 西药组 应用倍美力(结合型雌激素,苏州立达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合安宫黄体酮治疗。采用连续疗法[6]:倍美力0.625mg,每日1次口服;安宫黄体酮 2mg,每日1次口服。1个疗程为30d,共治疗6个疗程。以后依据临床症状连续服用或间隔数月再服药。

  1.6 观察指标

  1.6.1 性激素测定 雌二醇(E2)、卵泡刺激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 均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并在治疗后第1、2年复查上述指标。

  1.6.2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伴耻骨联合上膀胱区不适和排尿后胀感;②体检或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缺乏阳性体征,尿检正常或少许白细胞或急性期有尿常规异常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诊断。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脱失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因外出不能坚持或对治疗产生疑虑停药者共149例,其中西药组96例,中药组53例,西药组脱失情况明显高于中药组(P<0.01),说明中药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比较

  表1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E2水平升高,FSH、LH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且治疗后2年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显著(与治疗后1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性激素水平方面尚未达到西药组水平。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比较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同组治疗1年后比较;③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同期比较

  2.3 治疗后2年两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2年,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中药组为6.7%(9135),西药组为6.5%(6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与西药组相仿。

  3 讨论

  泌尿系统感染是一种女性常见多发病,感染的途径绝大多数是由于细菌上行,女性尿道短,故上行感染几率较男性更大。尿道细菌繁殖决定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及患者的抵抗力。绝经后妇女的尿路感染是由于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一方面雌激素具有维持阴道上皮适当的糖原贮存,并供应乳酸杆菌的生长,维持正常的阴道pH值在4.5或更低,从而减少或抑制尿道口周围致病菌,降低女性泌尿道感染的机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得这些保护作用降低;另一方面,绝经后雌激素减少甚至缺乏,使排尿机制作用减弱,同时尿道黏膜下组织萎缩、硬化,血管床减少,萎缩的尿道黏膜易引起老年性尿道炎。雌激素减少造成尿道阴道黏膜萎缩,致使尿道后缘膜外翻,加重了尿道炎的发生,因此,围绝经期妇女较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上最常采用的是雌激素疗法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效果很明显,但激素替代疗法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而且是小剂量短时间治疗,如果患者无很好的依从性,则容易产生激素依赖性肿瘤,最为常见的有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7]。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补肾中药不仅能降低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还能避免激素替代疗法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中医学中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之说,但在中医古藉中有记载类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些症状,可以将其归为“绝经前后诸症”。肾虚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此外脾虚和血瘀也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病理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指出肾通过冲任二脉主司月经和生殖,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过程,妇女到49岁左右,将临经断之年,肾气渐衰,冲任脉虚,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从而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可见肾虚为其重要的病理基础,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造成围绝经期的根本原因。“七七”天癸竭后,妇女肾阳不足以温煦脾阳,而脾气虚弱进而使运化乏力、气血亏虚,故绝经与脾胃关系也很密切。肾虚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则诸脏失养。《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滞,虚则无有还滞者。”本病好发于更年期妇女,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调,致膀胱气化失调,开合不利,加上更年期妇女多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以致气滞血瘀,故肾虚是本病发作的根本病因,而湿与瘀是其主要病理[8]。

  根据中医病机认识,笔者以补肾健脾化瘀法创立补肾壮骨方,方中鹿角胶温肾壮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山萸肉益肾精补阴血;骨碎补补肾壮阳、强骨温筋;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和胃利湿;三棱、水蛭活血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阳益精、气血双调、脾肾双补。本方既有治本之药,又有活血化瘀、疏通血脉之品,从根本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通过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观察,发现本法能明显升高围绝经期妇女体内已下降的E2水平(P<0.05),并降低FSH、LH水平(P<0.05),且治疗后2年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同时还发现,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达到升高E2及降低FSH、LH水平的作用,其中西药组的作用优于中药组(P<0.05),但西药治疗时患者的依从性差,且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方能发挥最佳效果。治疗2年后中药组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为6.7%,西药组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为6.5%,提示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和激素治疗在降低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上效果相仿,而且与文献[1]报道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5%~20%)相比有明显下降。从现代药理角度来说,本方有类似内分泌激素的作用,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而起作用,一方面能调节垂体功能,间接提高卵巢功能,另一方面能提高卵巢分泌E2能力,从而弥补了因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不足所致围绝经期妇女易并发泌尿系感染的缺陷,间接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守清.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43.

  [2]李晓昊,邓伟民,张金玉.等.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及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6):577.

  [3]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5]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

  [6]黄学惠,敬晓涛,金玉妮,等.更年期妇女潮热的健康教育[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1):74.

  [7]刘冬娥.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0):473.

  [8]高忠明.补肾活血法治疗更年期尿道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杂志,2007,23(5):2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