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发表时间:2011-06-09 浏览次数:378次
作者:张华 李兴太 作者单位:155100黑龙江省双鸭山矿业集团铁路运输部医院
【关键词】 心血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心血管病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血压、血脂、血糖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累加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延长寿命,是全社会,特别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1 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一些心血管疾病除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生活方式有关。对吸烟者力劝戒除,安排科学的膳食,限制脂肪总量,低于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低于总热量的8%,胆固醇<7.8mmol/L,体重超重或体力活动较少者应限制总热量,适量增加运动,以不引起症状和疲乏为原则。
2 调节血脂治疗
血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胆固醇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面积越大,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与氧化,危害更大。经膳食控制后,在不同水平的几项调节血脂系列的临床试验都显示: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LDL-C水平外,还可以减少斑块中的LDL-C,恢复内皮细胞功能,增进了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贝丁酸类药物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降甘油三酯(TG)作用优于他汀类。如为混合型高血脂症应谨慎地联合用药。
3 控制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现已研究证实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是:体重超过标准、高盐饮食和中度以上饮酒。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后还不能恢复正常者,给予药物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以利尿剂为基础的两种药物联合应用:(1)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α 1 受体阻滞剂。(2)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以钙离子拮抗剂(CCB)为基础的两种药合用:(1)CCB+ACEI,(2)二氧吡啶类CCB+β受体阻滞剂。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再梗、猝死,ACEI和ATⅡ受体拮抗剂可逆转左室肥厚和血管重建,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
4 糖尿病及其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5大死因。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5%以上,潜在许多危险因子,与心血管疾病不可分割,严重病变之一是血管病变,是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必须严格控制血压、强化控制血糖,可防止糖尿病因过早患心血管病而死亡。
5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不仅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导致的心肌缺血、梗死或猝死都起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主要抑制环氧化酶,减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约1/3,减少非致命性脑血管意外约1/3,减少周围血管堵塞约1/6,非心血管病死亡无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抗血小板制剂优于阿司匹林者,而且其价廉易得,可持续应用,除非对此药过敏。
6 激素替代疗法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妇女绝经期前冠心病患病率很低,显著低于男性,而绝经期后急剧上升,接近男性,提示女性激素的减少或缺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患冠心病后女性的预后及治疗效果不如男性。因此,应用女性激素以防治冠心病,能明显减轻更年期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如烦躁、潮热、出汗等,还能防治更年期后骨质疏松,提高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可增加2~3倍的静脉血栓、胆道疾病及患子宫癌的危险。因此,应慎重考虑,权衡致癌和冠心病的危险。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升高趋势,患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年轻人为数不少,积极预防。应根据心血管病变、并发症和危险因素实行个体化治疗,还应强调综合性的预防指标,起到协同作用,效果比单一增加体育锻炼好。安全而有效的预防治疗,目前仍以选用ABC[阿司匹林(Asprin)、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及胆固醇(Cholesterol)降低]药物为基础的二级预防方案为妥。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传,使之配合,争取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