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7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18  浏览次数:403次

  作者:李红 王冬波 张 超 作者单位:163002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律失常是造成AMI患者死亡特别是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我院于2001年 2005年共抢救AMI 182例,其中并发心律失常者78例(42.9%)。现就其心电图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78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25例,年龄32 82岁。所有患者均描记12 15导联并随时再描记,对观察动态变化。2例死亡(11.1%)、75例病愈出院,1例正在观察治疗中。本组AMI中,单纯前壁12例(15.4%);前壁合并其他部位23例(29.5%);前间壁11例(14.1%);下壁18例(23.1%);广泛前壁7例(9%);高侧壁4例(5.1%);正后壁3例(3.8%)。

  2 结果

  本组中AMI合并的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最高,共46例,占59.0%;1例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排列在第二位的是心房纤颤,共13例,占16.7%,其中1例死亡于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6例,占7.7%,均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占10.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占38%。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占2.6%,与多数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3 讨论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AMI时均可发生,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AMI时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可导致心肌的电不稳定性增加,传导延缓;此时易发生折返激动,也可以使室颤阈值降低。AMI时血循环中儿茶酚胺及脂肪酸明显增加,影响了心肌的自律性及应激性,此时易诱发心动过速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AMI时的疼痛、情绪紧张等原因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AMI时并发休克、心力衰竭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用药不当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比例最高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应看作是AMI时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并发症。有人对237例出现PVS的健康人随防38年,发现13人患冠心病,而其中8人出现AMI,3例并发心脏猝死。因此提出了24h PVS数量是冠心病的最强预报因素。在AMI或心功能不全者则应尽量使其降低到最少程度,至少应在每小时30次或10次以下为宜[1]。另外,PVS的形成也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危险性预报的作用。当并有RonT、连发、多源多形、频率75次/分等类型发生于AMI时,预后要比其他类型PVS者严重得多。本文资料中死亡的一例即为连发PVS。在AMI合并PVS,特别是上述的四种PVS时,心电图的监测就更应尽量连续进行,并及时给予积极处理,使其不再发展以向好的方向转归。

  心律失常与AMI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中单纯前壁或前壁合并其他部位的AMI共3例,其中20例出现了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而下壁AMI 13例中6例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窦性心动过缓。这同文献中报道的前壁AMI易产生快速心律失常、下壁AMI易产生缓慢心律失常也是吻合的。快速心律失常不仅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加重了AMI时的心肌缺血情况,使梗死区扩大或产生心力衰竭。再之,快速心律失常中的室性心动过速极易发展成为心室颤动,增加AMI抢救成功的难度,导致心性猝死。因此,对快速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救治显得尤为重要。与快速心律失常相比,缓慢心律失常的预后要好一些,但对于窦性停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当快速心律失常突然转为缓慢心律失常时,也常是一种预后不佳的预报。

  【参考文献】

  1 杨国均,李治安,杨心田.心律失常的近代概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