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01  浏览次数:360次

  作者:吴建民  作者单位:266011 山东青岛,解放军92323部队医院内科

  【关键词】 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可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并发症。现有的降压药物能使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是目前的控制达标率却不尽如人意。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笔者就在工作中如何改善心理状态,对干预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 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下列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1.1 精神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久坐不动的职业与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1.2 具有敏感、固执、愤怒、压抑、恐怖、焦虑、抑郁、神经质等个性人格特征也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1.3 婚姻、家庭不和谐也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1.4 长期生活在极度紧张、应激的环境中也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

  2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干预上述危险因素

  2.1 对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了解个性特征以及存在的心理社会因素。

  2.2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行为治疗。

  2.3 培养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使情绪紧张适度,并有适当的表现。

  2.4 教育患者与家属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只要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有效控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

  2.5 培养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和幽默感。

  2.6 改变认知习惯,能正确认识与评价个人自身和所处环境,尽力消除不愉快生活事件造成的情绪困扰,理智地接受那些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现实,以便良好地适应环境,悦纳自己,完善人格。通过积极心理干预使高血压病患者增加对疾病的知识,使行为、态度转变,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性和治疗的依从性,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健康教育以及合理的降压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高血压的控制达标率,达到降低致残、致死率的目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