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16 浏览次数:391次
作者:彭放 马孝泉 何益萍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关系分析
心血管病的基本病变是动脉硬化,它包括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以外血管的粥样硬化性病变。有创性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手术费用较高及有一定的风险,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作者自2000年以来,对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测脉压,并探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冠心病组:选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心绞痛29例。平均年龄(61.7±7.6)岁。冠心病组入选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冠状动脉有50%以上的狭窄。(2)正常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4±9.9)岁。本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提示正常者。
1.2 方法
采用Judkin法,按常规法依次行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造影取左前斜位45°和右前斜位30°+头位25°和足位20°;右冠状动脉造影取左前斜位30°和右前斜位30°必要时加其他体位。造影剂为优维显350。仪器为 意大利MECALL ARG03心血管造影机(DSA)和东芝心血管造影机(DSA),配有数字成像系统,冠状动脉定量分析软件。冠状动脉整体病变程度按leaman冠状动脉记分系统记分[1],狭窄程度100%,记分5分;狭窄程度90%~99%,记分3分;狭窄程度70%~80%,记分为1分。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15段病变部位记分:1~4段为0分,5~15段顺序为6、3.5、2.5、1.0、1.0、0.5、2.5、1.0、1.5、1.0、1.0分。右优势型冠状动脉1~15段病变部位记分:1~4段为1分,5~15段顺序为5.0、3.5、2.5、1.0、1.0、0.5、1.5、1.0、0.5、0.5、0.0分。两部分记分相加为总记分。应用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均使用成人上肢测压袖带,按国际通用的krotkoff分期法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血压读数,血压测定于30min内完成,并计算脉压。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软件包,数据以(x±s)表示;t检测。最后将冠心病患者的PP和leaman记分进行单元线性相关分析。
2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和冠心病组的PP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冠脉记分6分为界值,分为A组(冠脉记分≤6分),B组(冠脉记分>6分)。并将两组患者的PP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冠心病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患者的PP对比分析见表3。表1 冠脉造影正常组和冠心病组的PP对比分析(略)表2 A组与B组的PP对比分析(略) 表3 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患者的PP对比分析(略)
3 讨论
通常认为,脉压(PP)是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手段,早前对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分析证明,其可指导冠心病发病预测的危险分层[2]。近年来,许多资料显示脉压可更敏感地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3]。Zakopoulos等[4]评价了1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病变而无高血压的患者动脉脉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颈动脉病变和左室重量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PP是最佳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作者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冠心病组的PP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两组PP差异有显著性,表明PP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指标。作者采用leaman冠状动脉记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它与患者PP的关系。该记分法把冠状动脉系统分为15段,按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给予不同的权重,不同的狭窄程度亦给予不同的权重,两相权重相加即为leaman分值。该记分法能更准确全面的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整体程度。将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心病组的患者进行leaman冠状动脉记分法,并将冠状动脉记分6分为界值,分为A组(冠脉记分≤6分),B组(冠脉记分>6分)进行分析,结果指示: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P的数值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作者还对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组,并进行两组PP分析,同样提示多支病变组的PP比单支病变组大,P<0.001。说明PP不仅能诊断冠心病 ,而且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科委基金(2003117)资助
【参考文献】
1 Leaman DM,Brower RW,Meester GT .Coronary artery at herosclerosis:Severity of angina pectoris and compromis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Circulation,1981,63(2):285~299.
2 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 society of Hypert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Subcommitte. J Hypertens,1999,17:151~183.
3 Verdechia P,Schillaci G, Reboldi G, et al. Different prognostic impact of 24-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Circulation,2001,103:2579~2584.
4 Zakopoulos NA, lekakis JP,Papamichael CM,et al.Pulse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s: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m J Hypertens,2001,14: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