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依那普利与伊贝沙坦联用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11-16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韦建生,杨进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广西柳州545001

  【关键词】 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依那普利;伊贝沙坦

  为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引起的中间事件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反映高血压早期微血管损害的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UA),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近年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RB)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的可以降低和逆转MUA,保护肾脏的两大类药物[1]。ACEI和ARB联合治疗是否有附加的肾脏保护作用尚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诊断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1999年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8.62kPa和(或)舒张压≥12.00kPa。所有入选病例均为2006年9月~2007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人,首次确诊未经治疗的高血压1级或2级病人;所有患者MAU升高(30~300mg/24h),排除了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ACEI及ARB类药物禁忌、严重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56.2±19.3)岁,入选时收缩压(21.44±3.23)kPa,舒张压(12.58±1.62)kPa,MAU(142±37)×10-8mol/24h。将120例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依那普利20mg/d,n=40)、伊贝沙坦组(伊贝沙坦150mg/d,n=40)、联合用药组(依那普利10mg加伊贝沙坦75mg/d,n=40)。入选病例于入选当日做24h动态血压测定,24h MAU及血钾测定。治疗4周,每日测血压2次;血压控制不佳及不能耐受者退出试验。治疗4周后做24h动态血压测定,24h MAU及血钾测定。将各组药物剂量加倍,继续治疗4周,每日测血压2次;血压控制不佳及不能耐受者退出试验。治疗8周后做24h动态血压测定,24h MAU及血钾测定。MAU值参考范围:(7.5~34.5)×10-8mol/L。

  1.3 统计学方法

  试验所获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经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治疗后4、8周血压,MAU下降情况,见表1。表1 三组治疗后4、8周血压与MAU下降幅度比较(略)注:a、c三组间比较,P均>0.05;b:与单用组比,t=12.41与14.31,P均<0.001;d:与单用组比较,t=12.43与12.21,P均<0.001

  由表1看出,联合用药组治疗4、8周后降MAU效果明显,与单用药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01)。

  120例患者入选实验,最后共114例患者完成。依那普利组3例、伊贝沙坦组1例、联合用药组2例,因不能耐受而退出。无血钾升高超过5.5mmol/L病例。

  3 讨论

  近期的研究表明尿蛋白排泄率的改变可作为评价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普通人群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前瞻性指标。MAU既是评价肾脏早期损害的指标,也是反应血管内皮系统损害致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指标[2]。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治疗MAU可在提供肾脏保护的同时,提高心血管保护。

  ACEI和ARB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的可以降低和逆转MAU,保护肾脏的两大类药物[3,4]。但ACEI和ARB联合用药是否优于单一药物剂量加倍尚有争议。另外,在高血压的联合用药中,ACEI和ARB联合治疗发生的降压效果是否优于单一药物剂量加倍呢?

  我们在本研究中观察到:依那普利与伊贝沙坦联合使用,较二者单用剂量加倍降低高血压患者的MAU更明显,而在更大的降压效果方面,则没有明显差别;提示两药联用对高血压患者肾脏和血管内皮系统的保护更优。

  本研究由于研究时间尚短,例数不够多,仍需进一步扩大观察。

  【参考文献】

  [1]Asselbergs FW, Diercks GF, Hillege HL, et al. Effects of fosinopril and pravastati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subjects with microalbuminuria [J]. Circulation,2004,110(18):2809-2816.

  [2]Ravipati G, Aronow WS, Ahn C, et al. Incidence of new stroke or new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death at 39-month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or both with and without microalbuminuria [J]. Cardiology,2008,109(1):62-65.

  [3]Weir MR. Microalbuminuri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J Am Soc Nephrol,2007,2(3):581-590.

  [4]Li XL, Xu Q, Tong M, et al. Microalbuminuria associated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chinese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J]. Chin Med J(Engl),2007,120(16):1395-139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