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治疗过程中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0-11-04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王贵鹏 黄强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目的 观察动脉血压下降至失血性休克及治疗后家兔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了解缺血缺氧纠正后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变化。方法 记录放血前诱发电位,以及放血至血压50~60 mmHg(6.65~7.98 kPa)时的视觉诱发电位,测量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峰峰值幅度和时程。给予扩容补液治疗(补充所失血量及等量生理盐水和山莨菪碱1 mg/kg),0.5 h后血压恢复到80~100 mmHg(10.64~13.3 kPa),测定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及峰峰值的幅度和时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放血前后与治疗组视觉诱发电位均有差异(P<0.05)。结论 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过程中随着血压下降视觉诱发电位正波、负波、峰峰值幅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其潜伏期、峰峰时程延长;扩容治疗后,诱发电位不能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
【关键词】 动脉血压;视觉诱发电位;失血性休克;治疗
随着动脉血压下降脑血流量也随之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电活动的变化〔1〕,表现为随着血压下降皮层诱发电位逐渐减小,但有一段时间因机体的自我调节使血流重分布,在此时期,皮层诱发电位变化相对较小,但此后视觉诱发电位明显变化〔2,3〕。动脉血压下降及失血性休克过程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国内外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失血前、失血使血压下降至50~60 mmHg(6.65~7.98 kPa)及给予扩容等纠正休克治疗后诱发电位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失血性休克过程脑诱发电位变化的可能机制,为抗休克治疗提供更多的检查和监测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重(2.5±0.5)kg。
1.2 药品和仪器
药品:0.9%生理盐水,1%肝素;盐酸利多卡因(华北制药厂生产)。仪器:BL420生物信息采集计算机系统(成都泰盟有限公司),塑料插管,压力换能器,悬浮电极;视觉电生理仪,诱导电极(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生产)。
1.3 方法
1.3.1 实验方法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FVEP)检测:先将家兔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在家兔左侧腹股沟处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分离组织,暴露股动脉,行股动脉插管连接于压力换能器,记录血压。将家兔翻转,固定头部,将电极联接在枕部及顶部并固定,参考电极联于左耳〔4〕,给予闪光刺激家兔右眼(单眼),记录放血前视觉诱发电位,接着从股动脉放血,并记录电位变化。
1.3.2 分组
本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放血前为对照组;放血至血压为50~60 mmHg(6.65~7.98 kPa),待血压稳定后记录此时的皮层诱发电位(实验组)。随后,用所放的全血回输,同时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并给予山莨菪碱1 mg/kg体重,0.5 h后待血压恢复到80~100 mmHg(10.64~13.3 kPa)平稳后记录诱发电位(治疗组)。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用x±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放血前与放血至血压为50~60 mmHg时视觉诱发电位比较,皮层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降低,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延长(P<0.01)。治疗组与实验组比较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升高,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缩短(P<0.01);与放血前电位的各项指标比较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1),而潜伏期和峰峰时程也未恢复(P<0.01)。见表1。表1 失血及治疗过程视觉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潜伏期、峰峰时程变化(略)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收缩压下降到50~60 mmHg时,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延长,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减小。此时用所抽出的全血和等量生理盐水加山莨菪碱(1 mg/kg)进行治疗,视觉诱发电位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明显回升,潜伏期和峰峰时程明显缩短,但不能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提示失血到一定程度时,缺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此时再进行扩容治疗,神经元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炎性因子、氧自由基等的作用而受到损伤〔5〕,无法完全恢复到放血前时的功能状态,导致诱发电位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诱发电位的这种变化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示在细胞功能失代偿之前及时治疗能更有效地抢救病人生命,更有利于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Keith RW,Stambough JL,Awender SH.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a review of 100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spinal surgery monitoring〔J〕.J Spinal Disord,1990;3:2206.
2 黄强,康福信,张建龙.失血性休克过程家兔皮层诱发电位的动态变化〔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201.
3 Hossmann K A,et al.Experiment brain infarcts in cats〔J〕.I.Patho 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s〔J〕.Stroke,1980;11:583.
4 常国友,马诺山,曹艳争.医学实验中几种麻醉方法及其监测和管理〔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6;13(2):324.
5 罗正曜.休克学〔M〕.天津:天津科技卫生出版社,2001:12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