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10-11  浏览次数:394次

  作者:段红艳 王丽霞 卢建敏 朱好辉1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关键词】 动态血压;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反应蛋白

  正常人夜间血压较低,白天血压较高,呈现杓型改变。研究表明,与杓型高血压患者比较,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1〕,可能与非杓型高血压更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有关。AS是高血压最直接的后果,是一种慢性、亚临床的炎症疾病〔2〕。多种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存在AS,如:C反应蛋白(CRP) 是估测AS的血清学指标〔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增厚是最早可检测到的AS形态学改变〔4〕;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是反映大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5〕。本研究通过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CRP、CIMT、BAPWV的关系,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老年患者AS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我院2007年1~10月的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60~75〔平均(68.6±4.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为临床诊断高血压但未服药者,或既往服用高血压药物但自行停药至少2 w以上者,此次因血压再次升高而就诊。入选标准:按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急进型、恶性、继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肝脏疾病、严重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6月内有高血压脑病或脑卒中史等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诊室血压水平及基础心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1.2.1 诊室血压测定 采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前休息5 min,测量坐位上臂血压,测量3次,平均坐位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患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

  1.2.2 24 h动态血压 由专人安装血压检测仪,选用spacelabs记录盒。测量方法如下:6∶00~22∶00每隔20 min、22∶00~6∶00每隔30 min各自动测量一次血压及心率。每次测量时间为24 h,测量结果有效数据在85%以上。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

  1.2.3 CIMT的测定 采用ALOKAa10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平卧头仰位,探头置于颈部下颌角后方,寻找最清晰的血管显影,测定双侧CIMT值。CIMT定义为管腔内膜界面与中层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内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线为中外膜分界线。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0.9 mm作为颈动脉壁增厚的标准,突出于表面或厚度≥1.3 mm定义为斑块。

  1.2.4 BAPWV的测量 使用血压脉搏波检查装置(SUN8800)测量双侧BAPWV值。检查前患者静息5 min,消除紧张情绪,然后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参数输入装置中以备分析。检查时取标准仰卧位,装置的4个夹子固定于患者手指、足趾末端,连接好心电、心音装置,仪器在5 min内根据身高,自动测量上臂至脚踝间的传播距离(L)和脉搏波传导时间(T),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L/T计算两侧BAPWV。

  1.2.5 CRP的测定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RP。

  1.2.6 试验分组 根据1990年柏林自动血压监测会议的规定,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表示,小于10%为非杓型组,10%~20%为杓型组。其中杓型组33例,非杓型组32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24 h MSBP,dMSBP,dMDBP,24 h LSBP,dLSBP和dLDBP差异无显著性,而非杓性组24 h MDBP,nMSBP,nMDBP值均高于杓性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BAPWV、CRP、CIMT的比较 非杓型组BAPWV、CRP、CIMT较杓型组显著增加(P<0.01)。见表3。表3 两组患者BAPWV、CRP、CIMT的比

  3 讨 论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受环境(温度、湿度)、躯体活动、情感状况(焦虑,愤怒)、膳食成分及睡眠(觉醒)作息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活动使血压升高,睡眠使血压降低。一般认为夜间血压(主要是指SBP和平均动脉压)均值较白天均值下降10%~20%为杓型,即正常血压昼夜模式。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夜间血压增高、血压负荷增高是导致心肌肥厚、肾脏损害、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6,7〕。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导致心、脑、肾、四肢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改变。动脉僵硬度(弹性)已成为反映心血管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动脉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及早发现动脉弹性的改变,并进行积极地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心、脑、肾及四肢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8,9〕。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增加是动脉硬化形态改变的早期征象,是动脉硬化的亚临床表现。研究表明,CIMT增厚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预测冠状动脉硬化及其程度的一个简便指标。CRP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它与心血管疾病如AS、冠状动脉疾病乃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导致斑块不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血压昼夜节律破坏可导致炎性介质如CRP的升高,从而引起动脉弹性的减退及AS的发生发展。因此,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查,可以充分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分析靶器官损害,评价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降压治疗中,不仅应重视降压达标,更应重视血压节律的恢复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从而更好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Ohkubo T,Hozawa A,Yamaguchi J,et al.Prognosi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octunral decline in blood pressure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igh 24h blood pressure:the Ohasama Study〔J〕.J Hypertens,2002;20(11):21839.

  2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 (2):11526.

  3 Ridker PM.Cardiology Patient Page.Creactive protein:a simple test to help predict risk of heart attack and st roke〔J〕.Circulation,2003;108 (12):e815.

  4 Toikka JO,Laine H,Ahotupa M,et al.Increased 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in vivo LDL oxidation in young men with borderline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0;36(6):92933.

  5 Benetos A,Rudnichi A,Safar M,et al.Pulse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subjects〔J〕.Hypertension,1998;32(3):5604.

  6 Boley E,Pickring TG,James GD.Relation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level and variability to left ventricular and arterial function and to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normotensive and hypertensive adults〔J〕.Blood Press Monit,1997;2(6):32331.

  7 张维忠,龚兰生,邱慧丽.等.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138.

  8 Laurent S,Boutouyrie P,Asmar R,et al.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2001;37(5):123641.

  9 Jadhav UM,Kadam NN.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 by pulsewave velocity correlates with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Indian Heart J,2005;57(3):2263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