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导尿管前碘伏消毒预防妇科泌尿道感染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7 浏览次数:633次
作者:俞玉春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 舟山 316004
【摘要】 为研究拔除导尿管前会阴用碘伏消毒在预防妇科手术病人泌尿道感染中的作用,将78例留置导尿的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于拔管前用1%碘伏消毒会阴;对照组(40例),拔管前未作消毒。结果:观察组1例病人发生泌尿道感染,感染率为26%;对照组11例发生泌尿道感染,感染率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妇科手术病人于拔除留置导尿管前用1%碘伏行会阴消毒,可预防泌尿道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 留置导尿 碘伏 消毒 泌尿道感染 预防
Key words 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povidoneiodinedisinfectionurinary tract infectionprevention
在医院院内感染中,泌尿道感染占208%~317%,此与导尿有关的菌尿症可达373%~560%,是医院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我院1997年1~8月对泌尿道感染进行统计,发现留置导尿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占427%。为了降低院内感染率,1998年7~12月对我院38例妇科手术后留置导管病人,在拔尿管前用1%碘伏消毒会阴,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1998年7~12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手术病人,按拔除导尿管前留中段尿培养为阴性(即尿菌数<105/ml)者的顺序选取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年龄20~60岁,平均(4350±135)岁,对照组年龄21~62岁,平均(4259±130)岁。观察组留置尿管24 h 22例,48 h 15例,72 h 1例;对照组24 h 23例,48 h 16例,72 h 1例。两组病人的年龄、留置尿管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观察组:拔导尿管前用1%碘伏常规消毒尿道口及会阴部1次,其消毒顺序为尿道口、小阴唇、大阴唇、阴道口、肛门处,消毒毕即拔除导尿管,更换清洁内裤。对照组:在拔导尿管前不作消毒处理,拔除导尿管后更换清洁内裤。两组均于拔除导尿管前留取中段尿标本送培养48 h(即尿路感染试验),在拔导尿管后72 h再次留取中段尿标本作培养。培养尿菌数<105/ml为阴性;≥105/ml为阳性。
2 结果
两组病人泌尿道感染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泌尿道感染率比较(略)
表1示,两组病人泌尿道感染率比较,经χ2检验,χ2=926,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妇科病人术后留置导尿者拔除导尿管前用1%碘伏消毒会阴,能有效地预防泌尿道感染。
3 讨论
妇科病人手术部位在盆腔,术前需常规留置导尿管至术后24~48 h或更长时间,女病人因其解剖生理特点,尿道短且又邻近阴道口,会阴部分泌物引起局部污染,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由于留置导尿管较长时间压迫尿道,使局部保护机制降低或损害,尿道口被动扩张,尿道括约肌松弛,拔管时尿道口开放,会阴部细菌极易进入尿道内,引起感染。有研究表明,尿道口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尿管内壁和中段尿[2]。表1示,对照组感染率为275%,观察组感染率为26%,说明在拔除留置导尿管前用1%碘伏作会阴部消毒,能在一定时间内使尿道口建立一个相对无菌区,消除了感染的隐患。碘伏是碘元素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表面活性剂起载体与助溶作用。碘在溶液中逐渐释放,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杀菌作用[3]。碘伏的杀菌效力和杀菌谱与碘酊相当,其水溶液对细菌、病毒及霉菌孢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粘膜无刺激,且有黄染轻、易清洗、腐蚀性小等特点[4],不失为会阴部最佳消毒剂。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主编.当代护理管理学.第2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256
2 龚孝淑,周庭银,邹新娟.留置导尿相关部位细菌污染和外阴消毒效果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1):39
3 刘振声主编.医院内感染及其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76
4 刘胜文主编.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