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8-20 浏览次数:1120次
作者:廖梅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 目的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硬化高血压组)和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无硬化高血压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24h、7:00~22:00(白昼,d)、22:00~次日7:00(夜间,n)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DBP)和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结果 硬化高血压组除dSBP、dDBP外的观察指标均高于无硬化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其24h和夜间平均血压高,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大。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血压变异性 内膜中层厚度
目前认为血压变异性(BPV)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动脉方面,主要表现为内膜增厚,动脉呈粥样硬化样改变。为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我们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至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测定,其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8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50例,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了解EH患者血压变异性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均符合1999年WHO/ISH关于1、2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1]的;并排除并发糖尿病,严重高脂血症,严重肺、肝、肾、甲状腺功能异常,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及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高血压患者130例,根据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硬化高血压组(n=80,IMT>1.0 mm和/或内膜增厚、隆起,向管腔内突出)和无硬化高血压组(n=50,IMT<1.0 mm,且无明显斑块隆起者)。硬化高血压组80例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40~82岁,平均(64±14)岁,高血压病程2~23a,平均(5.3±4.3)a;无硬化高血压组50例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7~68岁,平均(58±9)岁,高血压病程1.6~22a,平均(4.6±3.2)a。两组在性别、高血压病程、血脂、血糖水平、吸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ABPM)
所有患者均采用NISSEI DS250型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7:00~22:00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夜间22:00~次日7:00每60 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监测期间受试者可从事日常活动,每例24 h的有效监测次数均在95%以上。计算24 h、白昼(d)、夜间(n)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用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
1.2.2 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测定
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HDI5000SonoC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5~12 MHz线阵探头,测量由专人进行。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检查者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在双侧颈总动脉(距颈动脉球部隆起处10 mm内),颈内动脉(距颈动脉球部分叉处10 mm)等处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至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内膜中层厚度。在此处及其前后1 cm处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的IMT值[2]。局限性回声可不均匀或伴声影,突出管腔,厚度≥13 mm者为斑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
2 结果
硬化高血压组除dSBP、dDBP外的观察指标均高于无硬化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详见表1、2。表1 2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的比较(略)表2 2组24 h、白昼、夜间血压变异性的比较(略)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高血压可促进其形成和发展。血压升高对靶器官心脑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血压变异性大小决定,24 h动态血压均值的标准差可反映血压的变异性。有研究[3]表明24 h平均血压一定时,血压变异性增高与靶器官损害的程度紧密相关。曹萍等[4]也认为在EH患者中,不仅血压平均值,而且血压变异程度也显著而独立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关。颈总动脉位置表浅,形态直,测量的可重复性好,是超声观察动脉IMT的理想窗口。Mancia等[5]用超声检测了1 66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结果显示CAIMT值与24 h、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脉压有正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证明IMT值与24 h收缩压或脉压的标准差相关(P<0.01),这也是首次大样本证明了24 h动态血压的变异与IMT值相关。
本组硬化高血压组患者dSBP、dDBP与无硬化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SBP、nDBP、24h SBP、24h DBP,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高于无硬化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其夜间血压水平更高,血压变异性大,血压昼夜节律差。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血压波动增强了血管内压力对管壁的创伤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动态血压监测,因为24h ABPM可提供丰富的数据来精确分析患者的平均血压和24h的血压变异性;在选择药物时也应尽量选择长效的,且药物谷/峰比值>60%的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1999,7(2):97100.
[2]苏琳,苗懿德,孙宁玲,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1):5356.
[3]GRASSI G,TURRI C,VAILATI S, et al. Muscle and skin sympathetic nerve traffic during the "whitecoat" effect[J].Circulation,1999,100(3):222225.
[4]曹萍,熊世熙,周毅,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0,16(12):531533.
[5]MANCIA G, PARATI G, HENNING M, et al. 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damage in hypertension: baselin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 (EISA) [J].J Hypertens,2001,19(11):198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