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0-08-17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曾晓琼 邓毅 刘淘真 史兰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干部医疗科,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 目的 观察血脂异常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选择6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总胆固醇(TC)水平分为两组:高胆固醇组34例和非高胆固醇组33例,进行24 h ABP监测,对两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高胆固醇组相比,高胆固醇组的24 h收缩压(24 hSBP)、日间收缩压(dSBP)、24 h脉压均值(24 hPP)、日间脉压均值(dPP)均增高(P<0.05)。高胆固醇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1),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V与血脂异常具有正相关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血脂异常;血压变异性;相关性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脂质代谢异常与高血压常合并存在,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比血压正常者为高,血压与血脂之间存在着生物学上的相互关联〔1〕。血压变异性(BPV)与高血压性靶器官损害、靶器官损害进展和心血管病死率成正相关〔2〕,已被作为有别于血压的一项独立反映心血管活动的指标。有报道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使BPV增大〔3〕。本研究通过对67例伴或不伴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ABP)监测,旨在进一步探讨血脂异常与BPV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过ABP监测及血脂检查的老年患者67例。其中男54例,女13例,年龄71-89岁(平均78.9±8.6)岁。所有病例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血脂检查前半年内未接受调脂治疗的患者。根据我国2006年血脂防治建议分为两组:高胆固醇组〔总胆固醇(TC)≥5.2 mmol/L〕 34例,其中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8.8±8.7)岁,非高胆固醇组(TC<5.2 mmol/L) 33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78.9±8.4)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4 h ABP监测 采用德国MOBILOGRAPH无创性便携式监测仪对两组患者进行监测,袖带缚于研究者左上臂间断充气,日间(07∶0021∶59)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夜间(22∶00-06∶59)每1 h自动充气测量,监测期间从事日常活动,不吸烟、喝酒,记录时间不少于24 h,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删除血压测量干扰。血压监测参数包括24 h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dSBP、nSBP)、舒张压(dDBP、nDBP)、脉压均值(dPP、nPP)。BPV采用一段时间内血压均数的标准差作为其量化指标〔4〕,包括24 h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SBPSD、DBPSD)。

  1.2.2 血TC 空腹8 h以上,于清晨空腹采血,应用奥林巴斯AU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测定仪测定,采用北京中申北控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TC测定采用终点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协方差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胆固醇组和非高胆固醇组ABP、BPV参数比较 见表1。两组 ABP参数比较,高胆固醇组的24 h收缩压(24 hSBP)、dSBP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5,P<0.01),而两组24 h舒张压(24 hDBP)、dDBP、nSBP和nDBP均无显著差异(P>0.05)。脉压分析发现高胆固醇组24 h脉压均值(24 hPP)、dPP均大于非高胆固醇组(均P<0.05),而nPP均值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BPV比较,高胆固醇组24 hSBPSD、dSBPSD和nS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5,P<0.01)。而两组之间其他参数则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1 两组ABP参数比较(略)

  与非高胆固醇组比较:1)P<0.05,2)P<0.01;表2同

  表2 两组BPV参数比较(略)

  2.2 血TC水平和BPV的相关性 见表3。血TC水平和24 hSBPSD、dSBPSD(P<0.01)和nSBPSD、24 hDBPSD、dDBPSD显著相关(P<0.05);与nDBPSD无相关。

  表3 血TC水平和BPV的相关性(略)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TC水平和血压之间存在正相关,两者间有着共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基础,在多种机制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文观察结果显示,高胆固醇组24 hSBP、dSBP和24hPP、 dPP较非高胆固醇组明显增高(P<0.05,P<0.01)。血脂异常与高血压之间并存的关系机制可能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有关。动脉的收缩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时,对动脉血管也将产生影响。有报告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这一缺陷可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阻力血管功能障碍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常涉及动脉血管的重塑,这一过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之间失衡有关。同样,高胆固醇血症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也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大量胆固醇结晶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脂质含量增高而加重,大动脉中层钙化沉着,这些都使大动脉弹性下降,脉压缓冲能力下降,左室收缩所产生的压力传至大动脉系统,使收缩压升高,舒张时大动脉无足够的弹性回缩,进而脉压增大,还可使交感神经功能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加。另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外周小动脉同时存在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异常。同时存在的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将使内皮损害更加明显,血管重塑进一步加重〔3〕。

  影响BPV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神经激素的波动、交感神经的激动调节、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变化有关。此外,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可能也是影响长程BPV的重要因素〔5〕。Rizzoni等〔6〕研究结果提示BPV增高可能伴随血管结构的改变,BPV似乎是微血管阻力增高的一个更重要的预测因素。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长程BPV高于正常人,以日间BPV增高明显〔7〕,BPV与心血管损害的严重性相联系,BPV独立并显著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有关〔8〕。本文采用长程BPV分析发现,合并血脂异常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SBPSD、dSBPSD、nSBPSD、24 hDBPSD、dDBPSD较非高胆固醇组明显增大。推测可能是通过促进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小动脉血管壁硬化,最终破坏血管结构及压力顺应性,导致BPV增大。

  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简单降低血压,而是要预防和减少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死率和病残率。多个危险因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将导致心脑血管病易感性和危险性显著增加,以及心脑血管事件更早、更频、更严重发生。因此,高血压治疗宜采取多种危险因素联合干预策略。有研究显示改变血脂水平能改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可以通过药物降低TC和低密度脂蛋白得到纠正,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选择长效药物小剂量联合及调脂治疗,多种因素干预,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刘颖望.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研究新进展〔J〕.高血压杂志,2003;11(3):1925.

  2 张 征,邓顺有.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4):30910.

  3 Szekacs B,Vajo Z,Acs N,et al.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reduces mean 24hour blood pressure and its variabil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reated hypertension〔J〕.Menopopause,2000;7(1):315.

  4 Schambergre BM,Geiss HC,Ritter MM.Influence of LDL apheresis on LDL subtyp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evere hyperlipoproteinemia〔J〕.J Lipid Res,2000;41:72733.

  5 苏定冯.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635.

  6 Rizzoni D,Muiesan ML,Montani G,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cardiovascular structural changes and daytime an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m J Hypertens,1992;5:1806.

  7 王学磊,曹中朝.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6;12(16):9856.

  8 马 兰,陆 琨,韩卫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4):2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