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发表时间:2011-07-11 浏览次数:791次
作者:张莉,金伟民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泌尿疾病
高脂血症是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并且能加速肾脏病变的进展[1]。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运用调脂保肾汤治疗慢性肾炎合并高脂血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住院及专科门诊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血脂升高患者(TC≥5.72mmol/L和或TG≥1.7mmol/L和或LDL-C≥3.64mmol/L),共64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26~64岁,平均37.5岁。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7~65岁,平均39.2岁。所有患者病程1个月~3年,肾功能正常,24h尿蛋白在0.5~3.5g之间,伴或不伴镜下血尿,治疗前两组病程、蛋白尿、血脂等均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低脂饮食,洛丁新10mg/d和(或)安博维150mg/d及潘生丁50mg,1日3次。治疗组加调脂保肾汤,基本方为:山楂15g,川芎15g,菖蒲15g,茯苓15g,泽泻10g,偏气虚型加党参30g,炙黄芪30g,山药30g,仙灵脾10g。偏热型加蛇舌草30g,小石韦30g,生薏仁15g,黄芩15g,车前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观察时间: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24h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完全缓解: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24h尿蛋白持续少于0.2g,尿检RBC(-)。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24h尿蛋白持续减少50%以上,尿检RBC在(+)之内。有效:症状与体征好转,24h尿蛋白减少但不足50%或RBC在(+)以上。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好转,尿蛋白无明显减少,或有肾功能 治疗组:24hUpro、TC、TG、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24hUpro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TC、TG、LDL-C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更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24hUpro亦有下降(P<0.01),但TC、TG、LDL-C均无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后Scr均无明显变化。
2.3 临床疗效 实验组32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32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有效率68.75%。
3 讨论
1982年由Moorhead首先提出“脂质肾毒性”学说,他们指出慢性进行性肾损伤时,常伴随脂代谢异常,脂质不仅在介导肾小球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小管间质损伤中亦起作用[2],因此高脂血症是肾脏疾病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中医界普遍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脾肾两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病邪以湿热毒邪最为常见[3],在祖国医学高脂血症属痰浊瘀阻,或因饮食不节,水谷肥甘之物过剩,不化生气血精微而生为痰浊,或因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浊脂内积,日久瘀血阻滞。慢性肾炎并发高脂血症,其病因病机更为复杂,但本质仍是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其根本,痰浊、湿热、瘀血为其病理因素,亦为其病理产物。方中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滞,菖蒲去湿化痰,共为君。川芎活血祛瘀为臣,茯苓健脾利湿以绝湿浊产生之源为佐,泽泻祛湿利水为使。若以正气虚为主,则加健脾益肾之品,若湿浊郁而化热,则加清利湿热之药。现代药理学证明,山楂具有降血脂作用[4],川芎具有降低T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5],泽泻通过抑制外源性TC、TG吸收与内源性TC、TG的合成而影响其血脂的分布转运和清除[6],故调脂保肾汤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更好地减少了蛋白尿,在慢性肾炎并发高脂血症的治疗中,注重调脂保肾并举,对慢性肾炎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Keane WF,Kasiske BL,O’Donnell MP,et al. Lipipds and progressive glomerulosclerosis.A model analogus to atherosclerosis,Am J Nephrol,1988,8(4):261.
2 Moorhead JF,Chan MK,et al. Lipid nephrotoxicity in chronic progressive glomerular and tubulointerstitial disense.Lancet,1982,1:1309.
3 陈以平. 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
4 王筠默. 中药药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
5 余大强. 降脂通脉合剂治疗72例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4:8.
6 钱家骏. 泽泻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系列研究.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2):42.
作者单位: 215007 江苏苏州,苏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