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14  浏览次数:405次

  作者:王兴荣,王少玲,单春萍 作者单位:157011 黑龙江牡丹江,牡丹江心血管医院急诊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方法 91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9例经过CPR,对CPR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支架置入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PR所需时间1~10 min,平均(4.9±2.5)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段闭塞5例,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2例,冠状动脉斑块2例。每支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 3级。脑复苏不全0例,应激性溃疡2例。结论 急诊PCI治疗CPR后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心肌梗死,急性;心肺复苏;冠状动脉内支架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提高生存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有效方法,心肺复苏(CPR)后的AMI由于顾虑胸腔内出血,静脉溶栓受限。本文总结了CPR后的AMI急诊PCI治疗经验,旨在探讨PCI治疗CPR后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4年6月~2006年6月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91例,其中CPR病史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8~73岁,梗死前初发心绞痛病史1例,变异型心绞痛史1例,高血压史3例,糖尿病史1例。心搏骤停发生于症状开始后10 min~9 h,平均(3.2±0.7)h。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8例表现为心室颤动,1例表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2 CPR成功判定标准 AMI后发生心搏骤停、意识丧失,经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至少其中两项措施后恢复自主心律及自主呼吸。

  1.3 急诊PCI技术要点 CPR后胸痛无缓解,抬高的ST段无回落、无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入导管室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以Judkins法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1.4 支架成功指标 残余狭窄<20%,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TIM 3级,无围术期死亡、再梗死。

  2 结果

  2.1 CPR过程 8例表现为心室颤动的心搏骤停患者经200~360 W/s电除颤,1次成功1例,2次成功1例,3次成功5例,20次成功1例,1例表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及时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9例均经过心外按压,气管插管1例。CPR时间1~10 min,平均(4.9~2.5)min。

  2.2 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左前降支近段闭塞5例,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2例,冠状动脉斑块2例。PCI过程:7支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闭塞,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7枚,支架直径为2.5~7.5 mm,长度为20~30 mm,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为100%。支架置入后无残余狭窄,前向血流TIMI 3级。冠状动脉开通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恢复窦性心律,于术后2天拔除临时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应激性溃疡2例,均无脑复苏不全;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为100%,支架置入后无残余狭窄,前向血流TIMI 3级,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心脏功能逐渐恢复。

  CPR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表明,发生心搏骤停患者多为近段血管闭塞或并发多支病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不稳定斑块破溃所致[1],或者轻度斑块的冠状动脉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这类患者由于受累心肌广泛,因此,需要及时、有效、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减小梗死面积。本组资料结果,冠状动脉内支架的置入,实现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有效开通,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AMI、CPR、PCI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之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而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应激性溃疡形成,本组发生率为11.1%。术后应用法莫替丁20 mg静脉滴注,效果显著。CPR后AMI患者多为冠状动脉近段闭塞或多支病变,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痉挛,侧支循环未形成,是急诊PCI的适应证,CPR后的AMI仍然可以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达到明显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效果,并减少更多的不良并发症,对于有选择的高危患者,低分子肝素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惠波,党群,金喆,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病变钙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3(21):147-14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