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414次

  作者:高文妹,孙建敏,卢英民 作者单位:200237 上海,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老年科(△心内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71例心脏病伴轻、中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压内径(LVDd)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占77.8%;有效6例,占16.7%;无效2例,占6.5%;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显效16例,占45.7%;有效10例,占28.6%;无效9例,占25.7%;总有效率为74.3%。治疗后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心率和心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接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对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心力衰竭,充血性;倍他乐克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etaloc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GAO Wen-mei,SUN Jian-min,LU Ying-min.Dahua Hospital,Xuhui District,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Betaloc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hods Seventy-one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 complicated by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for 12 weeks, whil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Betaloc.Heat rate,LVEF,LVDd and heart function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otal effective rate,heart rate and hear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Betaloc has fine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Key words] heart failure,congestive;betaloc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心室舒缩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更深入的认识,对其治疗也有了新的观点。近年来经过多个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1]。笔者对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使用倍他乐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选择2004~2006年来院就诊的心功能为Ⅱ~Ⅲ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53~75岁,平均69岁;其中冠心病16例,高血压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21例。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55~78岁,平均70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5例,Ⅲ级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心功能分级上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动过缓,二度以上传导阻滞,低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治疗:给予利尿剂、ACEI和强心剂,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6.25 mg,2次/d;如能耐受,每隔2周将剂量加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8周内逐渐递增至最大耐受剂量50 mg/次,2次/d;对照组不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其他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比较前后两次LVDd、LVEF值,并观察心率,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1.4 疗效判定标准 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8例,占77.8%;有效6例,占16.7%;无效2例,占6.5%。对照组显效16例,占45.7%;有效10例,占28.6%;无效9例,占25.7%。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 治疗组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静息心率(109±12)次/min,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后静息心率(76±13)次/min;对照组治疗前静息心率(103±10)次/min,治疗后静息心率(95±16)次/min;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的LVEF为(33.5±11.8)%,LVDd为(67.5±5.2)mm,对照组的LVEF为(32.7±9.5)%,LVDd为(67.3±4.9)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为(47.8±10.0)%,LVDd为(53.9±6.0)mm,对照组的LVEF为(35.9±8.0)%,LVDd为(61.7±5.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LVEF,LVDd比较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在倍他乐克治疗剂量至25 mg、2次/d时,出现心动过缓(47~52次/min),有1例在治疗剂量至50 mg、2次/d时,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分别减量至12.5 mg/d时,前者心率恢复至62~70次/min,后者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均不影响继续用药。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改变。

  3 讨论

  传统的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是泵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治疗决策被简化为“强心,利尿,扩血管”。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心脏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采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阻断心肌重塑,修复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是心衰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针对心室重塑和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发病机制,目前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或)洋地黄,严重者加用醛固酮拮抗剂。

  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曾被禁用于心力衰竭。但目前已有20多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长期应用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左室功能,而且能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为:(1)抑制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系统(SNS)的过度兴奋,阻断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2)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3)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使心力衰竭时下调的心肌细胞β受体上调,改善其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因此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增加射血分数[3]。防止、减缓和逆转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室重塑和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异常。β受体阻滞剂的个体差异很大,治疗量应个体化,达到最大耐受量。在静息时心率不应低于55次/min,在运动时心率增加不大于20次/min[4]。适用于所有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LVEF低于35%~40%的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5]。一般在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时暂不应用,尤其是心功能Ⅳ级或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时,可以先用洋地黄类或其他正性肌力药加利尿剂,待病情稳定、无液体潴留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仅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治疗后2~3个月以上才见效,禁用于支气管痉挛性疾病、二、三度房室传导性疾病和心动过缓者。用药方法: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心率和症状调整剂量,且调整剂量要缓慢,2~4周剂量加倍,直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如倍他乐克起始剂量为12.5 mg/d,目标剂量为100 mg/d[4]。如低剂量出现不良反应,可延迟加量直至症状消失,一般不需停药。

  倍他乐克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国内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有文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的心功能在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仅为26.3%[6]。在本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结果表明加用倍他乐克后能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总有效率为92.5%,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4.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通过调整剂量后,不良反应消失,不影响治疗。经随访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本临床观察显示倍他乐克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Packer M.Therapeatic option 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irculation,1989,79(2):198-204.

  2 卢永昕.心力衰竭治疗观念演变的理论基础.临床内科杂志,2004,21:217-219.

  3 王增志,武阳丰,秦学文.倍他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进展.心血管病进展杂志,2000,21(6):322.

  4 金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2-13.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9,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454.

  6 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24-2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