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0-07-01 浏览次数:1089次
作者:苗青 吴伟利 李亮 薛玲 郝国贞 傅向华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心血管病房,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 收集ACS患者5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19例,2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测定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CRP),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SA患者 (P<0.01)及对照组(P<0.01)。结论 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受体及CRP在有无冠心病的人群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对其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识别和预测易损斑块,发现易损病人,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恶化,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P选择素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是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2〕;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 Ⅲa受体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中心环节;C反应蛋白(CRP)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P选择素等相关炎症因子,以探讨炎症因子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旨在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防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挽救易损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连续在我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3例。78例符合冠心病(CHD)的诊断(经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管腔直径狭窄≥50%)。ACS组59例,其中AMI3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21例,均符合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及UA的诊断标准〔3〕;稳定型心绞痛(SA)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5例设为对照组。且所有患者入院前2 w均未使用过抗血小板及抗炎等药物。排除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全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或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ACS组中男性44例,女性15例;年龄(65±9)岁;病程(9±2)h;合并高血压39例;体重指数(23.6±2.1)kg/m2;吸烟史34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0.50)mmol/L;甘油三酯(TG,1.95±0.47)mmol/L。SA组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66±8)岁;病程(10±3)h;合并高血压12例;体重指数(22.7±3.6)kg/m2;吸烟史10例;LDLC(2.8±0.43)mmol/L;TG(1.79±0.51)mmol/L。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64±10)岁;高血压14例;体重指数(24.4±3.7)kg/m2;吸烟史13例;LDLC(2.6±0.18)mmol/L;TG(1.85±0.62)mmol/L。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吸烟、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P选择素(CD62P)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测定
取外周血0.9 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 Vantage流式细胞仪(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检测原理为荧光标记血小板所产生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P选择素、GPⅡb/Ⅲa位点数呈正比。单位为%。
1.2.2 CRP的测定
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引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arry特殊蛋白质及Beckman原装试剂,由免疫试验室专业人员操作。单位为mg/dl。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率来表示,应用χ2检验。
2 结 果
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RP水平均高于SA患者 (P<0.01)及对照组 (P<0.01),见表1。表1 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略)
3 讨 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4〕,炎症机制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包括最初血液循环中白细胞附壁,到最终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均发挥了主要作用,并始终贯穿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始动的触发因素是各种损伤因子,这些因子可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管内皮高表达多种黏附分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等,而细胞黏附分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P选择素,又称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是血小板活化的“金标准”〔2〕。Johnson等〔5〕已证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的内皮细胞上有P选择素表达。在组织缺氧和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凝血酶、胶原等的刺激下,P选择素于数分钟内表达于活化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6〕,介导炎症早期白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和损伤的内皮细胞黏附,并且使细胞间黏附由可逆转为不可逆,白细胞经内皮细胞游出血管内壁并释放组织因子及炎症因子等,对实质细胞造成损伤。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中心环节,平时处于无功能状态,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继而成为有功能型受体完成黏附聚集过程,此种结合会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表达增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密度上调是血小板激活并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等配体结合后形成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7〕。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反映肌体炎症的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启动凝血过程,本身具有促进炎症及斑块破裂,甚至促发局部血栓形成的作用。
本研究提示发生ACS,严重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可导致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周围循环中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RP的变化可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内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的严重程度及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对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识别易损斑块、易损血液。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挽救易损病人,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Ⅱ〔J〕.Circulation,2003;108(15):17728.
2 Blake GJ,Ridker PM.Novel clinical markers of vascular wall inflammation〔J〕.Circ Res,2001;89:76371.
3 Braunwald E,Antman EM,Beasley JW,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J〕.J Am Coll Cardiol,2000;40(7):136674.
4 Blake GJ,Ridker PM.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inflammatory risk 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Am Coll Cardiol, 2003;41(4 Suppl S):37S42S.
5 JohnsonTidey RR,Mc Gregor JL,Taylor PR,et al.Increase in the adhesion molecule Pselectin in endothelium overly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s.Coexpression with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J〕.Am J Pathol,1994;144(5):95261.
6 Nagashima M,Shin ′oka T,Nollert G,et al.Effects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Pselection on recovery of neonatal hearts after cold cardioplegic ischemia〔J〕.Circulation,1998;98 (19 suppl):Ⅱ391.
7 曹茂红,柯开富.巴曲酶对血小板膜蛋白IIb/IIIa受体的影响及应用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1):2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