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及预后观察
发表时间:2010-06-23 浏览次数:438次
作者:史平 王蒙琴 李广霞 刘可征 高冰 郭晓玲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部*,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及预后。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窦性心律和房颤1、2组,观察其临床影响如发生率、年龄、心功能、部位、死亡率。结果:急性心梗并房颤与高龄、心功能差有关,其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其死亡率与是否合并房颤有关。结论:急性心梗急性期房颤发作的时间与心功能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明显。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功能;预后
心房颤动(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就AMI急性期AF发作的时间与心功能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选自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的AMI 300例,均符合1979年WHO的AMI诊断标准,均无原发甲状腺疾病及风湿性心脏病。其中合并AF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67.2岁;未合并AF者276例,男185例,女91例,平均年龄610岁。
12方法全部AMI患者入院后连续心电监护3天,每天至少记录体表心电图1次。对AMI部位进行定位诊断,下壁、下壁+后壁、下壁+侧壁、下壁+右室梗死归入下壁梗死,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梗死归入前壁梗死。根据AF发作时间分为AF 1组(AF于AMI 24小时内发作)和AF 2组(AF于AMI 24小时后发作)。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
AMI 300例患者中发生AF者24例,发生率为8%,其中10例患者AF发生在AMI 24小时内,约占41.7%;14例患者AF发生在AMI 24小时以后,约占58.3%。未发生AF者276例(窦性心律组)。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比较表明,AMI并发AF与高龄、心功能差有关,AMI并发AF的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其死亡率与是否合并AF有关(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3.1AMI并发AF的发生率本研究AMI中AF的发生率为8%,与孙瑞龙[1]报道的3%~16%相近。AF发作时房室舒缩失去同步,可致心室充盈量减少20%~40%,且心室率多较快,心室电活动不规则,心肌耗氧相应增加,对AMI的预后发生影响。
3.2年龄、心功能本文的结果显示AMI并发AF组较不并发AF组的年龄高、心功能差,与孙宁玲[2]、Tataru[3]、郑玉云[4]研究结果相符。研究显示高龄为AMI并发AF的危险因子,AMI伴AF者较不伴AF者肺毛细血管嵌压高,左室射血分数、心指数降低。
3.3部位本文的观察结果与Sakata[5]通过对1 039例的研究有相同之处,AMI并发AF亚组分析显示,AMI 24小时内出现AF多见于下壁梗死,而24小时以后出现AF则以前壁梗死为主。
3.4死亡率一般认为下壁心梗死亡率较低,但当合并AF时增高,合并AF的所有A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AMI患者,应当引起重视。
AMI患者的AF发作对评价心脏状态和预后是一个有意义的参数。在AMI发病早期应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期顺应性,从而改善预后,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孙瑞龙,李庚山.加强心房颤动的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11(3):113
[2] 孙宁玲,李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肾上腺髓质素及内皮素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1):37
[3] Tataru MC , Heinrich J , Junker R , et al .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J] . Eur Heart J , 2000 , 21 :1000.
[4] 郑玉云,张朝,郭晓华.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因素的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4):376.
[5] Sakata K , Kurihara H,Iwamori K,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 J Cardiol, 1997,80(1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