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0-06-18 浏览次数:426次
作者:石立宣 王志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梗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1]。现将我院2006.1~2006.12月收治的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1~2006.12月我院共收治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35~89岁,平均62±23岁,男115例(71%),女47(例29%),其中60岁以上94人占58%,60岁以下68人占42%。梗死部位:急性前壁心梗58例,急性下壁心梗34例,急性后壁心梗22例,急性前壁侧壁心梗12例,急性前间壁心梗21例,急性前壁下壁心梗10例,急性外侧壁心梗5例。伴有并发症125例:其中心律失常64例,心力衰竭38例,休克23例。好转治愈率88%。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予以吸氧、镇静、止痛及支持对症治疗。根据临床需要予以肝素抗凝、溶栓及急诊PTCA治疗。其中予以肝素抗凝74例,再通率70%,溶栓68例,治愈率90.2%。急诊PTCA20例,均获成功。死亡18例,其中心律失常11例(61.1%),心力衰竭5例(27.8%),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11.1%)。
2 护理要点
2.1 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疼痛性质和持续时间及药物疗效等,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予以及时处理。
2.2 卧床休息 AMI发生后,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严禁患者自行随便翻身。急性期过后如无并发症方可根据身体指征逐步进行活动。
2.3 保持大便通畅 AMI患者用力排便,可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引起猝死。应说服病人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可给予缓泻剂,同时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行低压清洁灌肠。
2.4 饮食护理 饮食应限制总热量,给予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适量蛋白质食物。并需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应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5 心理护理
2.5.1 一般病人在第1天为焦虑,第2天有部分病人呈现“否认”的防卫反应,第3天抑郁[2]。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阶段性规律,进行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5.2 AMI患者一般是易激动、急躁、竞争性强,要求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耐心护理病人,设法使病人的情绪不要过度变化,避免家属讲不愉快的事情,用安慰和解释来克服病人对疾病的烦躁情绪和紧张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一个安定、舒畅的心理状态。
2.6 抗凝疗法的护理 AM病员常有血液浓缩和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可以降低血液的凝固性而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在应用过程中,易引起出血。护理人员应注意“凝血酶原时间”定时的检验报告,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2.7 吸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发作时,应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流量在5~6L/min,待症状减轻后可控制在3~4L/min。如合并左心衰出现重度低氧血症时,可采用加压吸氧、酒精除泡沫吸氧。
3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3.1 低血压反应[3] 敏感病人服用亚硝酸酯类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不安甚至虚脱等低血压反应,必要时应测量血压。
3.2 亚硝酸酯晕厥 为预防起见,服药期间嘱病人切勿饮酒,以免加重晕厥或休克状态。
3.3 血管性头痛 硝酸异山梨醇酯可引起血管性头 痛,进餐时可消除或减轻疼痛。
3.4 药物的协同作用 病人同时应用其他降压药物时,应观察降压效果是否增强,应随时测量血压的变化。
4 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对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精心的护理从而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学文.心血管疾病[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8
2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9
3 王学伶,谢德利.症状护理学[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