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对伴焦虑抑郁障碍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6-02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李方江 房春林 徐涛 王亚玲 袁桂莉 李会贤 赵久安 李跃 师素芳 作者单位: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省崇礼县医院,河北 崇礼 076350;3.河北省怀来县医院,河北 怀来 075400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 编号:072761560)
【摘要】 目的:探讨伴焦虑抑郁障碍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后情况以及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1例拟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201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术前1~2d和手术后7~10d静点肌胺肽苷注射液,同时于上述时段以及术后3月、6月、12月、24月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并于同样时间进行焦虑抑郁评定和心理干预。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SDS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分别为36.54±4.25和46.17±6.42, P<0.01),手术前后干预组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术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前(SDS评分分别为46.54±6.25和73.46±6.73, P<0.01),干预组出院后24个月内再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教育水平低下、近期负性生活事件、社会经济地位、病程绵长、导管介入治疗后遗症与冠心病抑郁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且抑郁程度与患者出院后恢复、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结论: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焦虑障碍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抑郁;焦虑;心理干预;肌胺肽苷注射液
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率为15%~20%,是普通人的2~4倍[1,2],也高于其他慢性病人。心脏介入手术是冠心病住院患者最有效的诊疗措施,而冠脉介入手术对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进行抑郁焦虑评分调查和积极的干预不仅可提高手术的疗效,而且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目前抗抑郁药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抑郁症的单胺和受体假说,从而调节和改善5HT和NE系统功能产生疗效,肌胺肽苷注射液可改善5HT和NE系统调节机制,进而产生抗抑郁作用,但联合心理干预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对20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进行了抑郁焦虑调查同时进行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10—2007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1例,入组条件如下:(1)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或已有确切证据诊断为冠心病(如心梗)。(2)处于疾病的稳定期。(3)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分≥41分患者入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07例,男6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45 岁。对照组94例,男56例,女38例;平均年龄60.34岁。两组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1.2 CAG检查采用标准Jndkins法经股动脉或经右侧挠动脉径路对每个病变均以最佳多体位造影,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目测直径法和计算机密度测定法(QC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程度>70%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1.3 联合干预
干预组术前1~2d及术后7~10d静点肌胺肽苷注射液,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护士从患者入院至出院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态,详细告知患者术前、术后应注意及配合的事项。同时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消除其顾虑,让患者了解冠心病国内外治疗动态,增强治疗信心。②个体化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等差异进行及时有效的个体化心理疏导,采取个别交流、不同心理安慰方法疏导患者,让其能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尽一切可能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③分散患者注意力,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分散其心理压力,引导患者听音乐,阅读报纸、杂志;将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同一病房,使其了解病情,相互交流,营造和谐的气氛,以淡化住院患者角色。④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寻求社会支持。指导与患者有关亲友、所属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压力。
1.4 疗效评定方法 术前及术后7d、30d、6个月、24个月各评定一次。对术前及术后24个月评定进行比较。
1.5 副反应评价 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4]于治疗后7d、30d、6个月、24个月各评定一次。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四格表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抑郁焦虑对比分析 对照组PCI前后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3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PCI前后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3.8%和16.5%,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前后抑郁发生及SDS、SAS评分的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DS的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障碍有明显改善(SDS评分分别为36.54±4.25和46.17±6.42 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的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障碍有明显改善(SAS评分分别为22.54±4.25和43.17±6.42,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
2.3 长期随访结果对比分析 干预组在患者出院后30d、6个月、24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明显高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病率为35.4%,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病例选择和医师判定抑郁掌握标准不同有关。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焦虑抑郁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亢进,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失衡,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对心血管系统不利。抑郁也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亢进,心率变异性降低,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抑郁患者可伴有C反应蛋白的升高,引起白介素1增高,血小板5羟色胺2A受体信号传导系统过度激活,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7,8],血小板活化、血液粘稠度升高,上述因素均促发或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冠心病不适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焦虑症状,使心脏死亡率增加。
焦虑、抑郁也是介入治疗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36],目前PCI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手段,虽然创伤较小,但费用较高,存在一定手术风险及术后再狭窄、血栓、长期服药等情况,易对病人造成重大的经济、心理压力,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或使已经存在的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已经引起心血管内科医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国外大样本研究显示介入疗效与12个月内抑郁重型发作密切相关,成为重大心脏事件发生的最强预测因子,抑郁症是冠心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9,10]。故对冠心病患者于介入手术前后进行干预,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减少躯体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抑郁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出院后再入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及时的术前和术后心理治疗对预防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1983年R Senfeld等应用DNA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发现的一种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参与多种生理活动。有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组CGRP浓度升高,且糖皮质激素浓度与抑郁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CGRP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Mathé AA等先后于1994年、2002年两次进行实验,推测CGRP可能是重症抑郁症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标志物[11,12]。肌胺肽苷注射液含有CGRP、核苷酸和多种必须氨基酸,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改善血液循环障碍、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利用氧等作用,能促进造血系统活动增强、粒细胞数量增多,同时有增加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硬化作用。临床上对于冠心病辅助治疗有重要作用。而我们的研究证实该药物对调解抑郁有明显拮抗作用,与心理干预联合应用对抑郁的拮抗以及预防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本研究中肌胺肽苷联合心理干预组SDS评分、SAS的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干预介入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从机体内分泌角度联合心理学角度考虑干预介入治疗患者更利于患者的康复。
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实践认为,心理干预治疗是与临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三种治疗并列的第四种治疗。是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联合肌胺肽苷注射液的应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都有明显提高,并且使其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明显降低[13]。
【参考文献】
1 HoltLunstad J,Birmingham W,Jones BQ.Is there something unique about marriage? The relativ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relationship quality,and network social support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ntal health[J].Ann Behav Med,2006,35(1):4551
2 Chaput JP,Arguin H,Gagnon C.Increase in depression symptoms with weight loss:association with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thyroid function[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7,33(1):8692
3 Rangan C,Everson G,Cantrell FL.Central alpha2 adrenergic eye drops:case series of 3 pediatric systemic poisonings[J].Pediatr Emerg Care,2006,24(3):167169
4 Allen M,Iezzoni LI,Huang A,et al.Improving patientclinician communication about chronic conditions:description of an internetbased nurse Ecoach intervention[J].Nurs Res,2005,57(2):107112
5 Rivara FP,Mackenzie EJ,Jurkovich GJ.Preval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1 year after major trauma[J].Arch Surg,2005,143(3):282287
6 Ronis DL,Duffy SA,Fowler KE.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over 1 year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3):241248
7 Monami M,Longo R,Desideri CM.The diabetic person beyond a foot ulcer:healing,recurre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Am Podiatr Med Assoc,2008,98(2):130136
8 Cluver LD,Gardner F,Operario D.Effects of stigma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orphaned by AIDS[J].J Adolesc Health,2007,42(4):410417
9 Solorio MR,Rosenthal D,Milburn NG.Predictors of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newly homeless youth:a longitudinal study[J].J Adolesc Health,2008,42(4):401409
10Yang HJ,Chiu YJ,Soong WT.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on the episod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nonreferred adolescents:a 1year followup study[J].J Adolesc Health,2008,42(4):378385
11Mathé AA,Agren H,Lindstrom L,et al.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depressed patients.A possible trait marker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1994,182:138142
12Mathé AA,Agren H,Wal1in A,et al.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calcitonin in the CSF of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nd depression:possible disease markers[J].Prog Neuropsyehopharmacol Biol Psyehiatry,2002,26:4148
13刘淑芳,贾树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