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磷酸果糖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BNP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4-23 浏览次数:477次
作者:杨飞,陈长弓 作者单位: 318020 浙江台州,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 目的 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NSTEMI)血浆脑利钠肽的影响。方法 对55例2002年6月~2004年8月收住我院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7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FDP 10g静滴每日1次,B组采用常规治疗,疗程10天,所有病人均未行PCI,另设2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B两组治疗后,BNP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但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FDP与常规治疗合用,能进一步降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血浆BNP水平。
【关键词】 1,6-二磷酸果糖;急性心肌梗死;脑利钠肽
1,6-二磷酸果糖(FDP)是细胞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对许多代谢通路起调节作用,它通过刺激糖酵解,同时抑制糖异生而促进糖的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FDP对缺血的心肌起保护作用,但其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NSTEMI)血浆BNP的影响,国内研究较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04年8月住我院患NSTEMI的病人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8.2±12.1)岁,所有病人均未行PCI。选择标准:所有病人均有典型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同时有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谱的动态改变。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3±8.13)岁;B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59.1±8.2)岁。随机选择健康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
1.2 排除标准 (1)合并肾病;(2)既往有心衰史或症状性心力衰竭、休克病人;(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4)肺炎。
1.3 标本采集 所有病人均在入院后次日凌晨静脉采血,健康对照组于清晨起床前采血,采血前避免高盐饮食及过量运动。
1.4 BNP测定 使用某公司生产的干式快速测定心衰诊断仪,采集静脉血1ml加入EDTA抗凝管摇匀。样品保存在室温下,并在4h内进行检测。取250μl EDTA抗凝全血加入检测板5min后将检测板放入心力衰竭诊断仪内,检测BNP测试区的荧光强度。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显著性检验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A、B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BNP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A组较B组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利钠肽(BNP)最早由日本学者Sndoh于1988年从脑组织中分离出来[1],其后1990年由Kambagashi等从人心房组织分离纯化得到BNP,属利钠肽系统,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2]。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反映心室压力和容量负荷变化。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中BNP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近年开始研究BNP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意义。业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BNP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3]及预后相关[4]。
表1 治疗前后3组BNP水平情况(略)
本研究结果显示:A、B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BN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符。FDP治疗组及与常规治疗组再治疗10天后均较前显著FDP下降(P<0.01),而FDP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BNP水平能有进一步下降(P<0.05),显示FDP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降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血浆BNP水平,对FDP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其降低血浆BNP水平可能与FDP增加ATP生成,提高细胞变形及携氧能力,抑制氧自由基及组胺等有害物质,改善缺血缺氧条件下微循环障碍,从而防止心肌梗死,提高心肌收缩力有关[5]。
总之,本研究显示FDP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中可能起有益的作用,但是由于试验方法及病例数所限,对FDP在NSTEMI中有效剂量、疗程及对NSTEMI病人预后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ndoh T,Kangawak,Minamion N,et al.A new na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Nature,1998,332:78-81.
2 Suzuki T,Yamazaki T,Yazaki Y.The role of the natriuretic peptidesin thecardiovascular system.Cardiovsc Res,2001,51:489-494.
3 Darbard,Davidson NC,Gillespie N,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J Cardiol,1996,78(3):287.
4 Richards AM,Nicholls MG,Yandle TG,et al.Neuroerdocrine prediction of left vertricular 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christcharch cardioendocrine research group. Heart,1999,81(2):114-120.
5 卢卫新,戴瑞鸿.1,6-二磷酸果糖对组织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中国临床医学,200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