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4-16  浏览次数:477次

  作者:万方

  作者单位:016000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功能科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150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 15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93例(占62%)。 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相对比较安全、无创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运动心电图试验,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临床特异性各家报道不一。笔者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总结分析了150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以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8例,女42例,年龄38~65岁,平均52.8岁。150例患者中以劳累或活动后感到胸闷、胸痛为主诉就诊者98例,以乏力、气短就诊者13例,以休息时出现胸闷、胸痛就诊者17例,以心电图仅有ST-T轻度异常改变就诊者22例。

  1.2 方法与判断标准 采用台湾生产的TG9801型电脑同步12导联活动平板仪,按Bruce方案进行亚急量运动试验。所有病例检查前均做12导联卧位心电图,并测量血压、心率,试验中每3min增加一级功率,连续进行运动血压和心电图监测,及时描记运动中以及运动后即刻1、3、5、7min心电图。终止运动目标为:(1)心率达到目标心率;(2)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0%;(3)收缩压≥220mmHg(29.3kPa)或舒张压≥120mmHg(16kPa);(4)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5mV或ST段呈损伤型抬高≥0.20mV;(5)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以及Lown分级Ⅱ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6)出现严重心绞痛以及其它难以耐受的症状。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下列反应之一者诊断为阳性:(1)发作典型心绞痛症状;(2)缺血型ST段下降,J点后80ms处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5mV或原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0.10mV以上,持续2min以上;(3)出现ST段呈弓背型抬高≥0.20mV,并有相应症状出现;(4)出现一过性巨大高耸T波伴对应导联T波倒置;(5)V波倒置;(6)出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等 [1] 。对平板运动试验符合上述阳性标准的150例患者,嘱其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仪器多采用西门子血管造影机。

  2 结果

  150例平板运动阳性改变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统计有93例提示异常(占62%),其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者(占31%),50%~90%者63例(占42%),>90%者41例(占27%)。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单支病变者33例,双支病变者71例,3支或3支以上病变者46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心肌缺血、已成为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之一。近10年来的文献报道:冠心病心肌缺血发展到心肌梗死的住院病例仍在15%左右 [2] 。因此,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冠状动脉的血供有强大的代偿能力,许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心肌耗氧量较少,冠状动脉血流尚可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也可不出现心绞痛或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即使严重的冠状动脉固定狭窄者,静息时的心电图也可以正常,而且只有在冠状动脉病变使血供下降至正常的30%~65%时,才出现异常心电图改变。因此,致使许多冠心病患者得不到确诊而失去积极有效的治疗,以致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脏恶性事件。平板运动试验极大地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运动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脏做功,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冠状动脉在原来狭窄的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诱发和加重了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心绞痛,出现各种异常心电图改变。

  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本身就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试验结果比吸烟、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危险性更高 [1] 。本文总结了150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异常者93例,占62%,充分说明了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对于评价心肌缺血,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评估冠心病血管病变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平板运动试验以其预测准确、简便、易行而又相对安全等特点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石亚君.运动平板试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26.

  2 马秀杰,马寄晓.临床核医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0-16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