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α1_微球蛋白相关因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09-12-09 浏览次数:602次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α1_微球蛋白相关因素的研究作者:邱晓昀,陈颖,李秀央 作者单位:1.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2.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浙江杭州 310024;3.浙江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浙江杭州 310003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α1_微球蛋白(α1_MG)的独立相关因素,寻找减少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途径。方法 对304例老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和α1_MG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收缩压(β=0.029,OR=1.028,95%CI:1.010~1.052,P<0.01)、餐后2小时血糖(β=0.197,OR=1.011,95%CI:0.950~1.07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1.464,OR=0.236,95%CI:0.067~0.835,P<0.05)。结论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24h收缩压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是减少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α1_微球蛋白;2型糖尿病;老年人 肾脏是2型糖尿病(T2DM)主要受累的靶器官之一,α1_微球蛋白(alphal_microglobulin,α1_MG)是判断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3],本文对304例老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和尿α1_MG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筛选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独立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04例研究对象全部来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08年7月30日止到医院接受住院体检的老年T2DM患者(≥65岁),其中男性244例,女性60例,年龄68~87(74.00±3.67)岁,T2DM病程0~37(9.42±7.88)年,合并高血压病247例、冠心病42例、慢性支气管炎69例、慢性胃炎63例。T2DM的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①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4]。 1.2 方法:由专人对304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和α1_MG检测。 1.2.1 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伴随疾病(如有无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等)、T2DM病程;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cm)、体重(kg),并计算体重指数。 1.2.2 动态血压检测:采用美国Spacelabs_90207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由专人负责,连续检测24小时,其中白昼(6:00~22:00)每30分钟、夜间(22:00~6:00)每60分钟自动充气测压并记录1次,记录全天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 1.2.3 实验室检查:采用美国Beckman_C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并记录尿酸、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_cholesterol, HDL_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_cholesterol, LDL_C)、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100、超敏C反应蛋白等项目的数值。另外,在早餐后2小时再抽血检测血糖。 1.2.4 α1_MG测定 所有检测者需空腹8h以上,清晨留尿适量,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利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IMMAGE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α1_MG的定量(mg/L)测定。根据文献资料[3]和上述公司提供的相关材料,确定α1_MG的参考值范围为(0~12.5)mg/L,并根据上述参考值范围将数据进行二项分类,如患者所测数据<12.5mg/L,则定为阴性,如≥12.5mg/L,则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本文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和有关统计分析α1_MG与各因素间的单因素分析选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或二元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最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检验结果取双侧的P值,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以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T2DM病程、体重指数、24hSBP、24hDBP、血液生化指标与α1_MG进行相关分析,发现α1_MG的相关因素见表1。表1 304例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注:成组设计秩和统计量Z值;#等级相关系统γs;△老年T2DM男性患者α1_MG的均值为(10.43±14.45)mg/L,女性患者α1_MG的均值为(7.91±13.73)mg/L 2.2 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与α1_MG相关的指标为自变量,以α1_MG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分别为24hSBP、餐后2小时血糖、HDL_C(表2)。表2 304例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注:回归系数;#Wald卡方统计量;△优势比;☆OR的95%可信区间3 讨论 α1_MG属于小分子蛋白(分子量为26000~33000Da),该蛋白产生较恒定,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且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分解,故在肾小管功能正常时,尿中α1_MG的排泄量极少。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尤其是近端上皮细胞)受损,影响了α1_MG重吸收时,尿中α1_MG的含量就会明显上升。另外,α1_MG不易受到尿液酸碱度的影响,因而是判断T2DM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比较理想的敏感指标[3]。 本文结果显示,24hSBP水平是影响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β=0.029,P<0.01),降低24hSBP水平是减少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重要途径。老年T2DM患者除了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低盐饮食、适当运动等)外,还要及早服用降压药物,使SBP控制在130mmHg以下[5]。结果还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是老年T2DM患者尿α1_MG的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β=0.197,P<0.05)。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在老年T2DM患者并发症发生中的价值要大于空腹血糖[6],这可能与餐后2小时血糖常高于空腹血糖,而血糖增高导致尿α1_MG排泄增加的机理,与高血糖相关的生化代谢异常,包括多元醇、蛋白激酶C途径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和大分子终末产物的合成,以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信号因子的参与等因素有关[7]。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降低其餐后2小时血糖,除了要坚持饮食控制和体育运动外,还可服用α_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 血清HDL_C也是老年T2DM患者α1_MG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β=-1.464,P<0.05),提示提高血清HDL_C浓度有助于减少老年T2DM患者α1_MG的排泄。HDL_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等功能[8],有助于保护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少尿α1_MG的排泄。老年T2DM患者要升高其HDL_C,除了要戒烟、坚持有氧运动外,还可服用他汀类、贝特类和烟酸等调脂药物[9,10]。 综上所述,老年人T2DM患者α1_MG的排泄受到24hSBP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可能是减少老年T2DM患者早期肾损害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1]Rodriguez_Moran M, Gonzalez_Gonzalez G, Bermudez_Barba MV, et al. Effects of pentoxifylline on the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profile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icroproteinuria: a double_blind, placebo_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J]. Clin Nephrol, 2006,66(1):3-10. [2]Kalansooriya A, Holbrook I, Jennings P, et al. Serum cystatin C, enzymuria, tubular proteinuria and early renal insult in type 2 diabetes[J]. Br J Biomed Sci, 2007,64(3):121-123. [3]姜傥.肾脏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尿液分析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340-34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54. [5]Cobanian AV, Bakris GI, Black HK,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J]. JAMA, 2003,289(19):2560-2571. [6]Nakagami T, DECODA Study Group. Hyperglycaemia and mortalit from all causes and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five populations of Asian origin[J]. Diabetologia, 204,47(3):385-394. [7]Bleyer AJ, Sedor JR, Freedman BI, et al.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and treatment patterns among diabetic sibling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kidney disease[J]. Am J Kidney Dis, 2008,51(1):29-37. [8]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3. [9]赵水平.高密度脂蛋白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9):686-688. [10]Mueller O, Chand E, Deng D, et al. PROCAM Study: risk prediction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microsluidic high_density lipoprotein(HDL) subfractionation is independent of HDL cholesterol[J]. Clin Chem Lab Med, 2008,46(4):49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