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胼胝体梗死14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12-09  浏览次数:577次

胼胝体梗死14例分析作者:曹国军    作者单位:奉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奉化 3155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头颅MRI扫描证实的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响像学资料。结果 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且很少单一发生,多合并其他部位脑梗死。结论 胼胝体梗死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好。    【关键词】  胼胝体梗死;偏瘫;失用    胼胝体是由连接两侧大脑皮质的纤维组成,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一旦胼胝体发生梗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现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46~83岁,平均66岁。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病史5例,高脂血症病史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2例,三种皆合并者1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偏瘫9例;双侧瘫伴意识障碍1例;精神障碍6例;言语不清4例;左右手不能协调2例,其中1例把自己的左手视为他人之手;观念性失用2例;步态异常1例,表现为步幅小,无摆臂;左侧同向性偏盲1例。    1.3  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在起病24~72小时内行头颅MRI检查。胼胝体嘴、膝部病变4例,膝部和体部病变6例,体部病变2例,压部病变2例。伴发改变:单侧基底节梗死5例,左侧丘脑梗死2例,半卵圆中心、左侧顶叶梗死2例,右侧枕叶梗死1例,右侧额、颞、顶叶及左侧桥脑梗死1例。    1.4  治疗结果:经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营养脑细胞、抗氧自由基等治疗,6例随访均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3例症状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1例死亡。2  讨论    胼胝体形成于胚胎时期,位于半球间裂底,是由两侧大脑半球纵裂间横向联系的白质纤维组成的纤维板块,是大脑白质中最大的纤维束,构成大脑纵裂的底。胼胝体分为嘴、膝、体及压部,其前1/3连接两侧额叶前部,包括言语运动区,体部连接两侧额叶后部和顶叶,压部连接两侧颞叶和枕叶。胼胝体血供来源于3个供血系统: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其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后脉络膜动脉供血[1]。大脑前动脉是最主要的供血动脉。由于胼胝体血运丰富,临床上很少单纯发生胼胝体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梗死。文献报道[1]胼胝体梗死原因为:①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自发性痉挛;②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③胼胝体穿支动脉栓塞。本组病例年龄偏大,平均为66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变,具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大部分病例合并有基底节区、丘脑区、半卵圆中心、颞枕叶等部位梗死,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胼胝体主要连接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相应视听中枢及参与共济运动,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认知功能的联系通道。人类的情感及各种认知活动,大都需要双侧大脑半球的整合,因此,胼胝体不同部位受损,会出现相应的大脑半球失连接症状[2]。胼胝体前1/3损害可出现:①失用,多为左手观念运动性失用,一般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少数可出现拮抗性失用,多为一过性,偶可出现胼胝体型异已手综合征;②步态异常,表现为步幅小,无上肢摆动,始动性差;③可有肌力减退,智能障碍,言语障碍及精神障碍等;中1/3损害出现共济失调、假性球麻痹症状;后1/3损害出现偏盲及听觉障碍,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与上述胼胝体损害症状相符。    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易导致漏诊、误诊。但当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共济失调或精神障碍时,诊断并不困难,而当出现纯失用或步态异常时,应想到有胼胝体梗死的可能。头颅CT检查有一定的假阴性,头颅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均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正规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好。然而,临床上胼胝体梗死极少单独发生,当合并有其它重要部位脑梗死或大灶脑梗死[3]时,则预后不佳,可致残甚至致死。【参考文献】  [1]李向新,李策权.胼胝体的神经外科临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78-79.  [2]赵春雨,蒋潇潇,苏志强.胼胝体病变[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6):534-538.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