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患儿TNFα IL-6与心肌酶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75次
作者:苗晓华,李锦娟 作者单位:晋城市泽州县妇幼保健院(048000)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30例VM患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28例)以及20例正常儿童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诱生TNFα、IL-6进行检测。结果:VM急性期血清和PBMC上清液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恢复期仍高于对照组。急性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28例,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增高26例。相关分析提示:VM急性期TNFα、IL-6与CK-MB和LDH1呈正相关。结论:TNFα、IL-6在心肌炎的致病中起一定作用,其相关指标呈动态变化,可作为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个观察指标及依据。
【关键词】 心肌炎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增加的趋势,对于其发病机制国内外研究多年,免疫机制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TNFα、IL-6被称为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对小儿VM不同时期的血清和PBMC诱生的TNFα、IL-6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旨在从临床方面进一步探讨VM发病的免疫机制,为估计病情和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受检对象系我院2003年2月~2006年2月住院VM患儿,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岁~14岁。在病情的急性期(入院后24 h内)和恢复期(发病后1月~2月)进行各项指标检测,所有病例均无用激素史,同期同年龄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2 W前,无上呼吸道感染)。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根据第六届小儿心血管专业学术会议修订的VM诊断标准[1],并除外其它疾病;病原学诊断依据是心肌炎发病前1 W~2 W有病毒感染史,发病早期外周血中柯萨基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1.3 方法
1.3.1 标本收集:急性期患儿于入院次日收集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用乙二胺四乙酸二肝抗凝;恢复期患儿在发病后1月~2月间采血。
1.3.2 心肌酶谱检测由我院检验科完成。
1.3.3 PBMC诱生TNFα、IL-6无菌条件下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试剂二厂)分离PBMC,用RPMI 1640将PBMC调成1×106/mL,培养液中加脂多糖(LPS,10 μg/mL),置37 ℃,5% CO2培养箱培养72 h,离心收集上清液后,-30 ℃以下储存待测。
1.3.4 血清和PBMC上清TNFα、IL-6水平的检测血清和PBMC上清液中TNFα、IL-6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用450 nm酶标仪测OD值,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TNFα、IL-6的含量。试剂盒由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进口分装)。
1.3.5 统计学处理,各期间采用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q检验或成对t检验。急性期TNFα、IL-6和CK-MB、LDH1的相关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心肌炎各期心肌酶谱的变化
VM急性期血清CK-MB、LDH1均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LDH2则低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LDH3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无显著意义(见表1)。表1 VM各期血清CKMB、LDH测定结果及比数P<0.01
2.2. 各组血清TNFα、IL-6水平
VM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呈动态变化,急性期血清 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恢复期血清水平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见表2)。 表2 VM患儿与对照组血清TNFα、IL-6检测结果
2.3. PBMC诱生TNFα、IL-6的水平
VM急性期PBMC经LPS刺激后产生TNFα、IL-6的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恢复期TNFα、IL-6有高于正常对照组(见表3)。表3 VM患儿各期对照组PBMC上清液TNFα、IL-6检测结果
2.4 急性期血清TNFα、IL-6水平与CK-MB和LDH1的相关性急性期血清TNFα、IL-6与CK-MB、LDH1呈正相关(见表4)。表4 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与CK-MB和LDH1的相关性
3 讨论
小儿VM的发病及病情的进展与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密切相关。TNFα具有相似的促炎症能力,是主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并可诱导其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二者的协同作用在促进炎症、休克及死亡的机制中有重要地位[2]。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份,亦是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之一,它能刺激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合成,减少其抗体的表达,使炎性细胞大量聚集在病变区域;增加中性粒细胞在化学趋化因子刺激下,释放毒素性氧基,与其它炎性细胞因子协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3]。Simth等[4]在实验中发现,给患心肌炎小鼠模型用TNF,结果心肌炎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用抗TNF抗体可明显减轻小鼠心肌的损害,降低死亡率。Neumann等[5]对具有感染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有抵抗力的小鼠感染COXB3V,并分别用脂多糖(LPS)、TNF,小鼠发生严重心肌炎,而单独用COXB3V或LPS、TNF均不发生心肌炎。Henke等[6]研究了体外人单核细胞和COXB3V的相互作用,COXB3V可增强单核细胞的游走速度和粘附力,并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TNF和IL-6等。感染COXB3V的单核细胞上清液对心肌细胞显示明显细胞毒活性,但它可被抗TNF抗血清所取消,提示COXB3V诱导细胞因子从单核细胞释放,参与了病毒对心肌的损伤。本实验结果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血清和PBMC上清液中TNFα、IL-6的水平明显增高,其中以TNFα为著。恢复期其水平降低,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报告一致,证实这些细胞因子是心肌炎的重要炎性细胞因子,其引起的免疫性炎症参与了病毒感染所致的损伤。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使许多心肌内的酶释放入血,最具特征性的是CK-MB和LDH1、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在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上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检测:VM患儿血清CK-MB和LDH1,结果急性期CK-MB和LDH1明显增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血清TNFα、IL-6与CK-MB、LDH1是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TNFα、IL-6水平和心肌损伤程度关系密切,其血清水平升高者心肌损伤严重,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其血清水平,做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家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级医刊,2000,39:60.
[2] Dinarello CA.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1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treatment of the septic shoch syndrome.J infect Dis,2002,163:1 177~1 188.
[3] Youker K, Smith W, Anderson DC, et al. Neutrophil adherence to isolated adult cardiac myocytes.J clin Inves,2002,89:602~609.
[4] Huber SA, Polgar J, Schiltheiss P. Augment ation of pathogenesis of coxsackievirus B3 infections in mice by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interleukin1 and interleukin2 .J Virol,2004,68:195~206.
[5] Smith SC, Allen PM. Neutralization of endogenou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meliorates the severity of myosin induced myocarditis.Circulation Research,2002,70:856~863.
[6] Henke A, Mohr C, Sprenger H, et al. Coxackieviral 3induced produ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er alpha, IL-1 beta and IL-6 in human monocytes. J immunol,2002,148:2 270~2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