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55次
作者:陈维广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内科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治疗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0.4ml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同时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长期服用。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心电图变化和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对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6%和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改善心电图变化,降低血脂。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值得基层应用推广。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辛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临床分型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不稳定型及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除外下列患者:1)近3个月有颅内出血者;2)近2年内有消化道出血;3)近2个月内有外伤及手术史或2周内有不可压迫的血管穿刺者;4)凝血障碍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5)严重肝肾功能低下者;6)不能控制的高血压(Bp>180/110mmHg)者;7)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体克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58.3±9.3)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57.5±9.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ml腹部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同时口服辛伐他汀(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晚1次,长期服用。2)对照组:用5%葡萄糖250ml加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阿斯匹林0.1,po,1次/d,卡托普利12.5mg,po,2次/d,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
1.3 监测指标 1)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每天1次心电图描记。2)心绞痛发作时记录次数及每次心绞痛持续发作平均时间。3)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
1.4 疗效判定 1)显效:胸闷、胸痛消失,2周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2)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2周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ST段恢复50% 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3)无效:仍反复发作、ST-T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心肌梗死(AMI),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因注射部位浅而出现淤斑,改变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结果比较(略)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比较(略)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略)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与粘附性增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管腔不完全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病理过程[2]。治疗以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必要时考虑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TA)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3]。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主要是肝素,特别是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除具备普通肝素抗凝血酶Ⅲ,保护血管内皮,防治血小板粘附,促进侧支循环等药理作用外,还具备以下特点[4]:1)其抗Xa与抗Ⅱa之比为4∶1~2∶1,很少引起血小板减少,所以极少引起出血倾向。2)生物利用率超过90%或接近100%,体内不易消除、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3倍。3)有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所产生的预防性抗血栓作用时间可超过24h。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事件(ACS)中还通过减少巨噬细胞含量,抑制巨噬细胞功能;降低hs-CRP水平;减少基质蛋白酶的产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组织因子表达和抑制LDL的氧化修饰等方式改善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其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和抑制血栓形成等其他调脂外作用。他汀类是现有的可降低血管炎症的最有效药物。短期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就能改善内皮功能,还增加心、肌灌注[5]。辛伐他汀[6]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2-COA)还原酶抑制药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两药合用可促进血栓溶解,稳定斑块,使冠脉阻塞减轻或再通,改善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灌注,使损伤心肌逆转和康复,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本文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效果显著,总有效率96%和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肌痛、乏力、褐色尿、严重出血等异常情况。2例腹部出现淤斑患者,停止注射低分子肝素后自然吸收。 总之,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值得基层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209-4212
[2] 胡文兰,乔树宾.冠脉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7):9-11
[3] 李大军,陶贵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7,5(1):67-69
[4] 郭铭花,魏树刚,张惠.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07,5(01S):50-51
[5] 胡海鹰.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4):509-510
[6] 刘葳.辛伐他汀预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48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