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阿昔洛韦治疗单疱性角膜炎致脂代谢紊乱观察

发表时间:2014-08-21  浏览次数:1302次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盲率约占角膜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是1.5~2.0∶1.其特点是多类型,易复发,发病机制与免疫状态有关[1]。笔者应用阿昔洛韦长期口服(疗程为1.0~1.5年)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效果好,复发率低[1]。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血脂升高与服用时间呈正比,这增加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20例,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20~65岁。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临床表现为眼前段不同程度的充血,角膜基质水肿,角膜上皮完整。1.2治疗方法:初诊时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次/d,0.1%氟米龙眼液,滴眼3次/d;同时口服阿昔洛韦片0.4g,5次/d,症状好转改为0.2g,5次/d,再好后可维持至0.4g,2次/d。疗程1.0~1.5年[2]。

1.3辅助检查:20例患者用药前检查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无异常。服药期间平均2个月查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1次。定期测眼压。

2结果

本组20例患者,12例服用阿昔洛韦片3个月后总胆固醇升高(正常值:总胆固醇0~5.2mmol/L,三酰甘油0~1.7mmol/L),8例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均升高。

3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主要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阿昔洛韦属于选择性抗疱疹病毒药物,此本药进入疱疹病毒的细胞后,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单磷酸细胞鸟激酶使之转化为二磷酸,抑制疱疹病毒DNA多聚酶和病毒DNA合成,为目前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首选药物[3]。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肝肾功能损伤、月经紊乱等。所以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致盲性和治疗上的困难性在于易反复发作,从而引起角膜混浊,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4]。因此笔者选择长疗程口服阿昔洛韦治疗以降低复发率。但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通过对2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发现其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药物的毒副作用中未提及此不良反应[5]。因此,特别是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者,更要慎重应用,以免增加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1-322.

[2]张晓英,李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3):439.

[3]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10.

[4]赵家良.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3-77.

[5]邹平.口服阿昔洛韦联合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1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0,17(11):35.

[收稿日期:2014-04-15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