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1 浏览次数:1230次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伴随我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同时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增长。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62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常规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9~75岁,平均(62.50±3.50)岁。患者均处于初期糖尿病阶段,平均空腹血糖为(7.20±2.0)mmol/L,平均病程(2.50±1.0)年。联合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60~74岁,平均(63.50±2.50)岁,平均空腹血糖为(7.18±1.8)mmol/L,平均病程(2.00±1.5)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均排除急性脑梗引起的应激性糖尿病患者。
1.2方法:常规组患者8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依据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对症治疗,常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丹红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存在高血压患者给予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或是口服降压药物。联合组患者82例在常规治疗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常规治疗方法同常规组患者,丁苯酞注射液2次/d,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一旦发生异常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处理。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对比两组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未发生因用药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仍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1]。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有研究显示90% ~100%的患者在脑梗死发生3h后都存在缺血半暗带,75% ~80%的患者发病6h后仍存在缺血半暗带,超过44%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8h后仍然存在缺血半暗带,不同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存活时间短至3h,长至48h不等。延长半暗带细胞的存活时间,恢复半暗带细胞的血液供应是挽救半暗带的最主要方法[2]。本组资料主要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62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常规应用治疗性药物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具有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理想的治疗药物[3]。
4参考文献
[1]SallustioF.Savingtheischemicpenumbra:potentialroleforstatinsandphosphodiesteraseinhibitors[J].CurrVascPharmacol,2007,5(4):259.
[2]朱凌云,孙侃,李晓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4(14):7.
[3]徐蓓,赵志刚.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947.[收稿日期:2014-12-25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