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地特胰岛素对初治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8-07  浏览次数:1268次

  有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在确诊2型糖尿病时胰岛B细胞功能仅为正常的50%,且B细胞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因此,早期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的良好控制及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不仅可以短期内使其血糖控制达标,且由于“代谢记忆”的存在,有助于其长期控制血糖,降低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基础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是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本文旨在比较中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protaminehagedorninsulin,llTFH)和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新诊断的未经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诊断符合1999年WH.诊断标准川。纳人标准:(1)年龄)20岁;(2)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空腹血糖>16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lo)a10%o排除标准:(2)已知或可能对胰岛素或其辅料过敏者;(2)妊娠、哺乳或计划未来6个月内妊娠的妇女;(3)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合并高渗性昏迷等患者;(4)有严重脑、心、肝、肺、肾及胃肠道疾患者;(5)胰腺炎患者。X20例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为两组,单号62例为治疗组,双号58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rna}sindex,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治疗组3餐前给予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加睡前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3餐前给予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加睡前NPI}皮下注射。两组胰岛素开始用量。从第2天开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每2一3天调整地特胰岛素或者NPT}剂量,根据餐后2h血糖(PBG)水平每2一3天调整门冬胰岛素剂量,直至患者血糖达控制目标。两组均治疗12周。血糖控制目标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中的血糖达标标准,即FBG3.9一7.2mmol/L,PBG<10.0mmol/L,HbAIc<7.0%。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自我血糖测试技术及胰岛素注射技术的培训。FBG及PBG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A,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及NPH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提供,规格3ml/支,100U/ml.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FPG,PBG,HbAlc、体质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定义:空腹血糖<3.9mmol/L。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士、表示,方差齐时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扩检验,以P<。.OS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均完成1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组血糖达控制目标时间为(7.9士2.6)d,短于对照组的(8.811.9)d(t=2.153,P=0.033)。治疗组胰岛素日剂量为(37.5士6.5)IU,少于对照组的(40.511.6)IU(t=3.419,P=0.009)。治疗前两组患者FPG}PBG,HbA,。水平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PBG及HbAI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FPG}PBG及HbA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质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体质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见表2。  2.2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及注射部位硬结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2/62);对照组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9%(8/58)。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zX=3.106,P=0.048)。  3讨论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贯穿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高血糖增加细胞内糖含量并产生糖毒性,可使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减退。有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因此尽快消除高糖毒性对靶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损害,有利于保护和恢复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川。  Weng等研究发现,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良好降糖效果,不但可以长期持久控制血糖,而且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维持较长时间。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I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体质量增加较治疗前明显(P<o.os);治疗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地特胰岛素治疗使患者体重增加较少,这与R3}SIOVB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治疗组血糖达控制目标时间为(7.912.6)d,短于对照组的(8.8士1.9)d(P<0.05)。治疗组胰岛素日剂量为(37.5士6.5)IU,少于对照组的(40.5士1.6)IU(P<0.05)。治疗组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及注射部位硬结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2162);对照组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8例,注射部位无硬结,不良反jii发生率为}3.7910(8/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Sreenan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本文结果表明,地特胰岛素能快速使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所需胰岛素日剂量较少,体质量增加较少,这与地特胰岛素的特性有一定关系。地特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去除了人胰岛素B链30位的苏氨酸,并在B链29位的赖氨酸上增加了1个肉豆范酸侧链。在有锌离子存在的药液中,胰岛素分子仍以六聚体形式存在而十四碳脂肪酸链的修饰会使六聚体在皮下组织的扩散和吸收减慢。地特胰岛素在皮下注射后98.0%一99.0%与血浆白蛋白可逆性结合。地特胰岛素具有半衰期长、无峰值等特点,其作用时间长达24h,能持久、稳定地控制血糖.综上所述,地特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使用方便、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体质量增加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Yang W,Lu J,Weng J.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12):1090-110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15-17.  谢云,陈家伟. 代谢记忆效应-连接代谢水平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桥梁[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03):166-168.doi:10.3969/j.issn.1006-6187.2009.03.002.  Botas P,Delqado E,Castano G.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mellitus,WHO-1985,ADA-1997 and WHO-1999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Asturias(Spain)[J].Diabetic Medicine,2003,(11):904-908.  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5-1084.  潘长玉,陈家伟,陈名道. Joslin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7-462.  李光伟,宁光,周智广.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是现实还是梦想[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04):309-312.doi:10.3760/j.issn:1000-6699.2006.04.001.  Weng JP,Li Y,Xu W.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β-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J].The Lancet,2008,(9 626):1753-1760.  Raslová K,Bogoev M,Raz I. Insulin detemir and insulin aspart:a promising basal-bolus regimen for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4,(06):193-201.doi:10.1016/j.diabres.2004.03.003.  Sreenan S,Virkamaki A,Zhang K. Switching from NPH insulin to on-cedaily insulin detemir in basal-bolus-treated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data from the European cohort of the PREDI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8,(12):1971-19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