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益气养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812次

糖尿病肾病又名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危险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人群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复杂,与肾脏及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非酶糖基化形成、多元醇通路的激活、糖脂代谢异常、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糖尿病肾损害程度是决定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DN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其肾功能将不可遏制地进行性下降。

常规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应用药物对症治疗等方法来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延缓DN的临床症状,但现代医学水平治疗本病尚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还存在着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问题。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DN具有独特的优势,致力于研究中医药治疗DN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DN患者往往出现腰酸背痛、畏寒肢冷、倦怠、浮肿等气阴两虚症状,本试验通过观察清益气养阴方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及相关机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化原则,收集2010年9月~2012年5月在苏州中医医院门诊和病房所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1]的DN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9岁,平均(60.76±6.28)岁。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治疗:糖尿病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合理运动;调整血糖。目标血糖:空腹<6.1 mmol/L,餐后2 h<8 mmol/L;调整血压,目标血压 ≤130/80 mm Hg(1 mm Hg=0.1333 kPa)。

1.2.2益气养阴方:生黄芪30 g,太子参20 g,生地黄15 g,麦冬 10 g,丹参15 g,赤芍15 g,鬼箭羽20 g,车前子包15 g,常规煎服,14 d为1个疗程,观察1~3个疗程。其中,气虚甚者,加大生黄芪用量;瘀血甚者,加当归、桃仁、红花等;兼外感者,加黄芩、连翘、银花等;便溏甚者,加炒扁豆、淡干姜等;腹胀甚者,加砂仁、苏梗、陈皮等;便秘者,酌情加制大黄。

1.2.3观察指标:DN综合征状及体征: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浮肿、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量、夜尿量、手足心热、肢体麻木、舌苔脉象等;理化指标:血糖、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脂、血压等。

1.3疗效评价: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糖尿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内容制定。显效:①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积分≥70%);②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50%以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上升20%以上,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下降40%以上;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3或恢复正常。有效:①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积分≥30%);②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但未达到50%,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但未达到20%,血清肌酐、尿素氮下降,但未达到40%;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所下降,但不足显效标准。无效:①中医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积分<30%);②肌酐清除率无升高或持续下降,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无下降或持续升高;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不显(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一项)。

2结果

2.1临床综合疗效判断:患者经内服益气养阴方治疗后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2.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患者治疗前后腰肌酸软、疲倦乏力、浮肿等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方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

2.3主要理化指标变化:患者治疗前后FBG、PBG有显著改善(P<0.05),在未使用降脂药物的情况下,治疗前后在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方面无明显改善。

表1治疗前后蛋白尿、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比较(x±s)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P值尿蛋白定量

(mg/24 h)2 469.93±1751.441 365.10±928.480.019Scr(μmol/L)321.80±126.82242.4±113.950.048Ccr(mg/dl)20.29±9.2528.51±14.360.042

表2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比较(x±s,mmol/L)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P值FBG9.33±2.476.67±0.610.019PBG9.47±2.497.29±0.390.048TG2.13±0.841.76±0.310.078TC5.56±1.735.16±1.070.052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血阴阳不足、肺脾肾亏虚,特别以脾肾气阴两虚占重要地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无力运化精微,精微下泄,故见尿中泡沫增多;腰为先天之本,肾之府,肾生髓主骨,肾虚精亏则骨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无力。 “气为血之母”,气虚故见瘀血内生,“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可发为水肿,水不利又致瘀血内生,两者互为因果,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致使肾功能损伤。本方首以生黄芪、太子参为君[2],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日化子本草》云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治消渴等,太子参略偏寒凉,属清补之品,且兼能养阴生津,尤适用于气虚而兼阴虚者,两者同用,共奏益气养阴之功,以治病求本,使正气得复,阴津得补。生地黄甘寒养阴[2],苦寒泻热,入肾经则能清热滋阴,养阴津则能清泄伏热,主治内热消渴、津伤症。《本草汇言》云:“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赤芍善走血分,能清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止痛,DN存在瘀血等标证[2],参芍同用,共奏补血活血而不留瘀之效。鬼箭羽是现治疗糖尿病时较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草药[2],车前子善通利水道[2],清膀胱热结,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具有显著功效,为临床所常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能舒张全身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量、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蛋白尿的形成,并可抑制TGF-B1表达分泌,减轻肾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生地黄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并能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加机体免疫力,对免疫力功能低下者作用尤显。而丹参、赤芍等可激活纤溶系统,提高纤溶酶活性,抑制TXA2合成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以此可改善全身及肾脏血流动力学。全方在益气养阴的同时,兼顾活血化瘀、利尿消肿,能协助调整血糖,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及水肿状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益气养阴方通过整体论治,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可以改善DN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具有其独特优势。

4参考文献

[1]王钢.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肾脏病学[M].山西科技出版社,1993:195-197.

[2]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52-143.

[收稿日期:2013-12-28编校:费越/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