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633次
作者:陆飞,覃嗣贤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格列美脲(万苏平)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40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治疗糖尿病患者后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C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的降糖效果相似,但格列美脲治疗后餐后C肽无升高,两种药物对体重、血压、血脂影响不大,不良反应也轻微。结论 格列美脲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备选降糖药物。
【关键词】 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
格列美脲(Glimepiride,商品名:万苏平,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新的磺脲类(SU)降糖药物,具有胰内及胰外双重作用[1],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IR)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本研究对T2DM患者应用格列美脲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所有入选T2DM的诊断按1999年WHO[2]的诊断标准。入选前FBG≥7.0 mmol/L,和/或11.1 mmol/L≤2 hBG<16.7 mmol/L。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失效,伴严重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病变、肠胃吸收障碍性疾病、妊娠试验阳性或哺乳、酗酒或吸毒史,严重应激状态,对低血糖反应迟钝,对磺胺类、磺脲类药物过敏者排除入选。共入选140例,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治疗组)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3±15.6岁;格列苯脲组(对照组)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6±16.3岁。两组的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略)
2.方法 实验前无降糖药物治疗者直接进入试验,曾服用磺脲类药物者停用一周为洗脱期;期间FBG>11.1 mmol/L和/或2hBG>16.7 mmol/L则退出筛选;用其他降糖药者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已有的降脂、降压、减肥等治疗方案也不变;筛选时间为12周。格列美脲起始剂量为1 mg/d,早餐前顿服,总疗程为12周,前4周为调整期,根据血糖变化情况,每1~2周调整用药剂量,最大调整剂量为8 mg/d。调整目标:FBG≤7.0 mmol/L或2hBG≤10.0 mmol/L。格列苯脲起始剂量为1.25 mg/d,最大剂量为15 mg/d,剂量超过5 mg/d则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基本一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退出实验:经最大量格列美脲或格列苯脲治疗无效;更改或新增其他降糖治疗方案超过3天;并发严重疾病或出现严重应激状态;使用影响血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1周;生活模式明显改变(如出差、长期外游等);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不愿意继续服用药物及回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退出实验。
3.观察指标 服药前后检查FBG、2hBG、HbA1c、FCP、2hCP、血压(BP)、TG、BMI等指标。血糖测定用GOD法;HbA1c用液相色谱法测定;CP用放免法,批内CV<5%,批间CV<10%。
4.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资料用配对t检验,组间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数据用- ±s表示,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结果数据用中位数表示。
结果
1.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在12周的实验中,格列美脲组降血糖效果良好,与治疗前比较,FBG、2hBG、HbA1C分别下降3.08 mmol/L、4.2 mmol/L、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格列苯脲的降血糖效果相似。格列美脲组2hCP在治疗后有所下降,而格列苯脲组呈现升高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对体重、血压、血脂的影响 格列美脲组患者治疗后BMI、TG、SBP、DBP均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苯脲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未发现明显变化。
3.不良反应 格列美脲组有3例出现一过性低血糖症状,其中2例自行缓解,1例少量进食后缓解,发作后半小时内测血糖正常。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无异常改变。格列苯脲组有9例出现低血糖表现,其中2例有典型低血糖三联征,最低血糖达2.32 mmol/L,1例因降糖方案调整而退组。
表2 格列美脲组和格列苯脲组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的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
讨论
T2DM是胰岛素分泌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的疾病。研究显示,T2DM β细胞功能衰竭与β细胞凋亡有关[3]。早在1955年国外学者已肯定SU的作用是通过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实现的[4]。格列美脲是第三代SU类,为长效抗糖尿病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SUR)Mr 65亚单位结合,此受体与ATP敏感的K+(K+ATP)通道相耦连,促使K+ATP通道关闭,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而剌激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并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5]。本研究结果显示,格列美脲对T2DM患者的血糖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用药12周FBG、2hBG及HbA1c均明显下降,FCP水平无变化,而2hCP有轻微下降,提示格列美脲可改善T2DM患者因IR而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是由于格列美脲与小分子受体的亲和与解离速度都较其它SU类快,该特点使格列美脲对不同血糖浓度能有较快的反应控制[5]。这和格列苯脲组治疗后2hCP上升有明显差别。格列美脲治疗后患者体重下降,但BMI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很少,其他副作用基本上未发现。格列美脲为长效制剂,其低血糖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轻微,较好地解决了长效降糖药物易致低血糖的问题[6]。综上所述,格列美脲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代谢紊乱状态,与其他SU类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半衰期长,服用方便等特点,适合作为T2DM患者的磺脲类降糖药选择用药之一。
【参考文献】
[1]K Bando,Y Yamada.Glimepiride(Amaryl):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J].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1,118:59-6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J].WHO/NCD/NCS,1999,31-32.
[3]Butler AE,Janson J,Bonner-Weir S,et al.βcell deficit and increased βcell apoptosis in human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2003,52:102-110.
[4]邓尚平.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几个问题[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236-238.
[5]颜云湘.第三代磺脲类抗糖尿病药——格列美脲片[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5):334-335.
[6]Riddle MC.Glycemic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an emerging strategy with oral agents,insulins,andcombinations[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5,34: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