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0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0-18 浏览次数:477次
作者:汤筱池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胃肠神经病患者108例均接受胃镜及Hp感染检测。结果:108例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患者Hp根治率为84.2%(91/108),所有病员抗Hp治疗后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肠道症状较重,抗Hp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
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已被越来越重视。本文对108例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观察Hp根治前后胃肠道症状的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8例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患者均系我院2006年2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合并明显的胃肠道症状,通过超声波法观察胃内容物排空时间作出临床诊断,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年龄45~72岁,糖尿病病程6~12年,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排除感染、出血、肿瘤以及免疫性疾病,Hp感染均为阳性。观察前2~3周停用抗生素、抑酸剂、促胃动力药、镇痛药及其他消化科用药。观察患者Hp根治前后胃肠道症状变化情况。
1.2 Hp检测:14C尿素呼气试验、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以上两种均为阳性者为诊断病例。
1.3 抗Hp治疗方案:埃索美拉唑40 mg 1次/d,克拉霉素500 mg 2次/d,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 2次/d,果胶铋150 mg 3次/d,连用7 d;之后停用抗生素,予以埃索美拉唑40 mg 1次/d,适当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维持3~4周,通常抗生素停用6~7周后进行Hp检测。
1.4 观察指标:治疗前:上腹痛54例,烧心30例,返酸70例,恶心40例,嗳气74例,纳差80例,上腹饱胀45例;治疗后:上腹痛10例,烧心8例,返酸20例,恶心2例,嗳气12例,纳差18例,上腹饱胀6例;好转率81.4%、73.3%、71.4%、95%、87.8%、77.5%、86.6%。
2 结果
108例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患者Hp根治率84.2%(91/108),所有病例抗Hp治疗后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有25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恢复正常。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及长期服降糖药,多伴有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病变或胃部的慢性炎性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早饱、腹痛、腹胀、上腹部灼痛、反酸及口臭等。对合并Hp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的相应临床症状。因为Hp感染可以使血清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水平升高,生长抑素减少,从而改变胃肠道肌电活动和运动状况,通过内源性一氧化氮水平影响胃肠动力,同时Hp感染可增加胃酸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本项观察证实了合并HP 感染的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患者恶心、上腹闷胀、早饱、上腹部灼痛、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较明显,经抗Hp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
本观察临床诊断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合并Hp感染者对根治治疗反应低于非糖尿病胃部疾患患者,可能原因:①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容易感染,使用抗生素较其他人群频繁,细菌耐药较广泛。②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抗生素吸收率降低,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③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较复杂,是否将减弱抗Hp治疗效果,有待进一部观察研究。由于Hp感染有不少报道认为与胃肠道肿瘤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Hp根治治疗需积极推广,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 邱德凯,马 雄.消化病特色诊疗技术[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606-614.
[2] 廖二元.内分泌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4.
[3] 周喜元.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检测方法的评价[J].新疆医学,2007,37(5):135.
[4]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2:
[5] 袁耀宗,汤玉茗,三 仁.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