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患者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1-09 浏览次数:386次
作者:毛云强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妇幼保健院 江山
【摘要】[目的]评价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患者糖耐量异常的疗效。[方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经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治疗组42例在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hPG、TG、TC、LDLC、HDLC、Fins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MI、FPG、2hPG、TG、TC、LDLC、Fins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二甲双胍不但能明显降低FPG、2hPG、Fins,还可以降低血脂(TG、TC、LDLC)水平。
【关键词】 二甲双胍,糖尿病,肥胖;糖耐量异常;干预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obese patients with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Methods]84 obese patients with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The control group (42 cases )is treated by diet control and exercis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42 cases )take metformin.Compare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n BMI,FPG,2hPG,TG,TC,LDLC,HDLC.[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indicator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ncluding BMI,FPG,2hPG,TG,TC,LDLC,Fi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Metformin can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 FPG,2hPG,Fins,can also lower blood lipids (TG,TC,LDLC)levels.
Key words:metformin;diabetes;obesity;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intervention therapy
糖耐量异常(IGT)是糖尿病(DM)的前期阶段,IGT最终可发展成为糖尿病,在糖耐量异常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是防止或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最合理的预防措施。如何有效地对糖耐量异常进行干预治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42例患者予二甲双胍治疗并与仅通过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42例作对照,探讨二甲双胍干预肥胖伴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2003年我国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FPG)5.6~6.9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餐后2h血糖(2hPG)为7.8~11.1mmol/L及体重指数(BMI)≥28,并排除合并甲亢、急慢性胰腺炎、以及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无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近期无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诊断为肥胖伴糖耐量异常患者84例,年龄34~58岁,其中男45例,女39例。
1.2 方法
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BMI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1500mg/d,分3次餐后口服,每月检测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每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服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实验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BMI、FPG、2h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mU/L)×FPG(mmol/L)/22.5。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取自然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前两组血糖、血脂、BMI、Fins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BMI、血糖、血脂、Fins 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而对照组除FPG、2hPG、Fins(P<0.05或P<0.01)较治疗前有差异外,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转归
6个月后治疗组IGT转为正常者17例(40.5%),仍为IGT者24例(57.1%),转为DM者1例(2.4%);对照组IGT转为正常者10例(23.8%),仍为IGT者30例(71.4%),转为DM者2例(4.8%)。经J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经6个月治疗后正常者、IGT者和转为DM者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IGT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饮食不合理、热量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超重,甚至是肥胖。IGT的危险性在于可转变为2型糖尿病,而且IGT阶段就存在 TC、TG、LDLC、HDLC等生化指标不同程度改变,这些变化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影响较大。张翼飞等对上海部分居民调查发现,校正年龄因素后,IGT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因此有必要及早对IGT患者采取干预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虽然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但改变生活方式并非易事,因此药物干预成为在此基础上的有效手段。
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偏多,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IR),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不敏感且脂肪细胞单位面积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减少,造成IGT而发展为糖尿病。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减少摄食使体重下降,而减重的益处不仅能使血糖得到控制,还能改善血脂,从而降低心血管危险性。近期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降糖新机制, Green等[2]观察二甲双胍对ob/ob糖尿病小鼠血浆二肽基肽酶Ⅳ(DPP Ⅳ)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ob/ob糖尿病小鼠血浆DPP Ⅳ活性,并能促进外源性胰升糖素样肽1(GLP1)的降血糖和促胰岛素释放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使用二甲双胍,能明显降低BMI、血糖(FPG、2hPG)、血脂(TC、TG、LDLC)、Fins(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除FPG、2hPG、Fins与治疗前有差异外(P<0.05或P<0.01),其余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仅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对IGT患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BMI、血糖、血脂等指标。
【参考文献】
[1]张翼飞.糖耐量受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23.
[2]Green BD,Irwin N,Duffy NA,et al.Inhibi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Ⅳ activity by metformin enhances the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J].Eur J Pharmacol,2006,547(13):19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