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监测中存在的若干误区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21 浏览次数:452次
作者:荆建忠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茅山地区人民医院
【关键词】 糖尿病,诊断,治疗,监测
糖尿病诊断、分型不清
有些病人只凭尿糖“+”或仅1次空腹血糖升高就开始服降糖药,病情不见好转,进一步检查确定不是糖尿病;或因分型不清致使1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大剂量磺脲类降糖药,残存的β细胞功能进一步衰竭。
不能单靠尿糖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有些老年人肾小动脉硬化和肾小球硬化时“肾糖阈增高”尿糖检查阴性,相反,对一些“肾糖阈降低”者,尿糖阳性不一定是糖尿病,可能是肾功能的一种先天性生理缺陷,又称“肾性糖尿”。
降糖药不合理应用
同类的两种降糖药重叠服用:消渴丸与达美康、优降糖与美吡达、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等,由于同类的两种药物分子结构相似,重叠服用后产生竞争性抑制,增加的主要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是它们的降糖效果。
一种两个不同名称的药物重复服用:优降糖与格列苯脲、消渴丸与优降糖、瑞易宁与美吡达等,重复服用的计量往往过大,一是损伤肝肾,二是胰岛β细胞因负荷过大而功能受损。
1种降糖药物起始大剂量服用:优降糖每天服20mg以上,美吡达每天服用30mg以上。任何一种化学降糖药物都有最大有效量和安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药物的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大。
随意停药:如果随意停药,必然会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症状加重,再行治疗所需药物剂量增大,降糖效果差,病情经常反复,时间久了,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不可避免引起并发症。
身体消瘦,口服双胍类降糖药物:双胍类降糖药物有抑制肝糖元输出,抑制糖、维生素、无机盐的吸收和减脂作用,主要适用于形体肥胖的病人。
只注重服药,忽视了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配合好了,药物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担心降糖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不服药:其实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远远大于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
害怕使用胰岛素
很多人都认为胰岛素只有1型或者病程很长,病情很重的2型糖尿病才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在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达标后,可以较快解除体内高血糖引起的毒性作用,延缓了胰岛功能的恶化,甚至有部分病人的胰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恢复,停止胰岛素治疗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可以不用任何药物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对IGT和IFG重视不够
IGT(糖耐量减低)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现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I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
血糖监测不规范
忽略餐后血糖的测定,忽视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测定在血糖测定中同等重要,尤其对一些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而餐后血糖偏高的病人,测定餐后血糖尤为重要。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忽视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治疗
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和高血黏度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可使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病情恶化必须同时治疗。
服用成分和剂量不详的所谓“纯中药”胶囊:许多所谓的“纯天然”“纯中药”,其实是把价格低廉的化学降糖药和中药共同粉碎后装入胶囊,当作纯中药宣传无不良反应。
饮食控制不当
传统治疗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严格控制进食量和进食内容,不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水果也包括在甜食之内,糖尿病不要吃含葡萄糖或蔗糖多的水果,水果中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果胶和糖类,这些物质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要选择含糖量少但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选择富含果胶的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选择吃新鲜水果,不吃含糖份高的水果罐头,尽量少喝或不喝果汁,因为果汁中含膳食纤维少。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8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