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老年人进餐与ALT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27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张弢,傅朝平,王新生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58医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老年人,胰岛素,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随着年龄增长患2型糖尿病者有增多趋势,同时老年人全身各脏器功能也逐渐老化〔1〕。临床上诊断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或监测糖尿病治疗效果,通常靠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来确定〔2〕,而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变化是否影响血糖值的变化有待研究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从2005年5月高干门诊体检人员中,选取60岁以上,当次体检除拟诊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外无其他肝病史、体征和肝脏相关检查异常,临床上无发热等应激情况者纳入研究。按照上述标准,共纳入资料完整者158人,其中女9人,男149人,年龄60~88(平均76.21±6.86)岁。纳入者中除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8 U/L外,余ALT均在正常值40 U/L 以下,最低值6 U/L,平均(15.01±8.308)U/L。
1.2 观察指标
纳入者全部空腹12 h以上,清晨餐前抽取上肢静脉血,同步测血糖、胰岛素、肝脏功能、肾脏功能、乙肝两对半和血脂等其他指标,早上第一口进餐后2 h再次查血糖和胰岛素。血糖、肝脏功能等均采用酶法BECKMAN自动生化仪测定。胰岛素用放免法,中科院上海核福光电仪器公司SN 682B型电脑γ计数仪测定,药盒由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
1.3 研究方法
采用两因素析因设计。两因素分别为代表饮食的进餐因素和代表肝脏功能的ALT因素,按进餐前(空腹)、进餐后2 h(餐后)及空腹ALT 15 U/L以上、以下将血标本分为4组,分别为空腹ALT 15 U/L以下组(n=78)、餐后ALT 15 U/L以下组(n=78)、空腹ALT 15 U/L以上组(n=80)、餐后ALT 15 U/L以上组(n=80),分析比较各组及不同组合之间的效应显著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中2×2两因素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计算分析进餐前后、ALT 高低及其交互作用的血糖、胰岛素值均方、F值、P值。
2 结 果
2.1 进餐因素
进餐前后血糖和胰岛素有显著变化属基本生理效应,餐后显著高于空腹(P<0.01),观察效能100%,可作为本试验设计的阳性对照。
2.2 ALT因素
ALT 15 U/L以上组(包括ALT 15 U/L),血糖7.106(6.841~7.372)mmol/L、胰岛素44.919(39.285~50.553) mIU/L,显著高于ALT 15 U/L以下组血糖6.464(6.195~6.733)mmol/L、胰岛素34.064(28.358~39.770) mIU/L,组间差异显著P=0.008,观察效能75%~91%。进餐与ALT两因素加权方差分析,各组及不同组合血糖、胰岛素值的均数
2.3 交互作用
虽然胰岛素和血糖值均受进餐与ALT两因素的影响,并有交互作用的趋势(参见表2,空腹ALT 15 U/L以下组的血糖、胰岛素值明显低于餐后ALT 15 U/L以上组),但都未能显示有显著性交互作用(胰岛素P=0.08;血糖P=0.44),观察效能血糖为0.1,胰岛素为0.4。
3 讨 论
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者较中青年多〔3〕,临床上常将体型肥胖、高脂血症、B超或CT诊断脂肪肝伴ALT正常或轻度异常者拟诊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4,5〕。由于这类老人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异常和患2型糖尿病者很常见,且肝功各项指标多在正常范围,故将这类老人和无其他肝病史,且肝功、乙肝两对半正常的老年人统称为非肝病人群,探索这类非肝病老年人群ALT的变化对餐前餐后血糖、胰岛素的影响,有着现实地临床实用价值。
ALT主要存在于人类肝脏细胞的胞浆中,虽然不是肝细胞特异性酶,但临床上常被选作肝脏细胞受损伤或肝脏功能异常的指标。以所谓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纳入者空腹ALT 的算术均数15 U/L为界点,将纳入对象分为ALT 15 U/L以上组和ALT 15 U/L以下组,进而再分为餐前ALT 15 U/L以上、以下组和餐后ALT 15 U/L以上、以下组,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ALT对餐前、餐后血糖、胰岛素值的影响,探讨不同ALT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规律。
空腹血糖代表机体基础糖调节状态,空腹血糖升高常影响生理性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模式,是降糖治疗的关键〔2〕。餐后2 h血糖升高是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指标,也常用作诊断2型糖尿病的重要参考〔2〕。ALT 15 U/L以上组和ALT 15 U/L以下组比较:非肝病老年人ALT的轻度升高可以导致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值的显著升高。这对临床上判断糖调节异常或调整胰岛素治疗用量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有肥胖和血脂异常因素的老人更为重要,而ALT与进餐尚未证实有协同(交互)作用(观察效能0.1~0.4)。
【参考文献】
1 傅朝平,凌平达,陈安忠.肾老化与老年疾病〔J〕.实用老年医学,1995;9(5):2201.
2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3;26:31607.
3 傅朝平,王新生,胡舜英.年龄、血糖与血脂、血压〔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4):257.
4 Adams LA,Angulo P,Lindor K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MAJ,2005;172(7):899905.
5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