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01  浏览次数:441次

  作者:陈仕迅,陈彬  作者单位:西藏军区总医院心脏内分泌科,西藏 拉萨 850007

  【摘要】 目的 了解拉萨地区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6月诊治的343例高原心脏病患者作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发生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有无心力衰竭进行统计。结果 在343例患者中有214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5例,窦性心动过缓27例,窦性停搏11例,室上性早搏159例,房性心动过速67例,心房颤动14例,室性早搏133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30例,束支传导阻滞8例;单一心律失常100例,发生心力衰竭14例;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113例,发生心力衰竭48例。结论 成人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也较高,说明缺氧既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又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图检查尤其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心电图

  高原心脏病(HAHD)是移居或世居高原人群中因急性或慢性缺氧累及心脏,以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心室心肌纤维变性、瘢痕形成和以右室增大、功能障碍,甚至发生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高原疾病。分析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高原心脏病心肌以及传导系统受损范围及程度,对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04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的住院及门诊患者343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243例,女性100例,汉族185例,藏族145例,回族13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严格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制订的高原心脏病诊断标准[1],排除肺源性心脏病、其他心肌病等疾病,诊断为高原心脏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作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仪器分别为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十二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型号为FX-4010,美国MEIGAOYI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心电图结果按期前收缩≥10次/h,窦性停搏≥2500ms进行统计,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按其各自诊断标准统计。

  2 结果

  2.1 214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占62.39%,心律失常类型按窦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传导阻滞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2.2 单一心律失常100例,占29.15%,发生心力衰竭14例,发生率为14%;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患者113例,占32.94%,发生心力衰竭48例,发生率为42.48%。

  3 讨论

  3.1 高原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多样性 从本组资料来看,高原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几乎涵盖所有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期前收缩最常见,室性及室上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房速及房颤、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说明慢性缺氧可使正常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心脏异位起搏点的心肌细胞兴奋性相对增高,既损害心肌又损害传导系统;上述心律失常,既可单一出现,又可联合出现,说明缺氧对心脏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同时缺氧对心脏的损害无一定的选择性。

  注:*与所有患者之比值;**包括一型及二型;***包括左右束支以及其他分支阻滞

  3.2 心律失常可反映高原心脏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本组显示,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即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从单一个体来看,发生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无必然联系,因为发生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是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即与心脏的整体功能状况有关;但从整个人群来看,多种心律失常发生心力衰竭的比例较单一心律失常高,前者是后者的3倍,说明多种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普遍较重,心律失常可间接反映缺氧对心脏的损害程度,与高原心脏病的病情严重性有一定关系。由于本组资料部分来自门诊,未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因此无法判定心律失常对患者预后的关系。

  3.3 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2]的意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技术。对诊断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作为心律失常筛选,应用更普遍,但只能了解即刻的心电变化,而动态心电图作为长程心电图监测能有效地补充常规心电图仅能作短时静态记录的不足,能捕捉偶发性心电变化,收集连续大量的心电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3],诊断意义更大。常规心电图检查结合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全面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对心律失常型高原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J].高原医学杂志,1996,(1):2.

  [2] 牟信兵,李素芝主编.高原病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229.

  [3] 马业新,曾和松主编.心血管病诊疗指南[M].第2版.武汉:科学出版社,2005.33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