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Ⅱ型糖尿病宜七分养三分治

发表时间:2011-08-10  浏览次数:1207次

  作者:陈胜白,季波,张丽梅,金鑫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部 广东 广州 510010)

  【摘要】 目的:探讨对Ⅱ型糖尿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认识Ⅱ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发病特点、不同血糖对身体的损害程度,采取七分养三分治,以预防血糖升高为主,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对血糖达到长期稳定的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七分养,三分治,控制血糖,健康教育,生存质量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在我国患病率为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患病率将会继续增加。糖尿病可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威胁很大[1]。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根据1999年全国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11.1mmol/L,发现异常者择日复查血糖,若复查结果符合以上3条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据国外糖尿病研究表明,只有将血糖、血压严格控制在良好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调查结果:病人平均空腹血糖11.0mmol /L,餐后2h血糖16.0mmol/L。这表明以治疗为主的方法对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2]。

  为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空腹血糖浓度的胰岛B细胞功能状态,有文献动态观察了正常健康组和空腹血糖在10~14mmol/L和空腹血糖在7.0~9.8mmol/L的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C肽兴奋水平的变化[3]。空腹血糖在7.0~9.8mmol/L组较10~14mmol/L组的胰岛功能损害程序轻。这说明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逐渐处于衰竭状态。对判定Ⅱ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的损害程序很有价值,进而对临床指导治疗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高血糖,使血糖控制达标以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3]。

  1 七分养是以预防血糖升高为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从糖尿病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我血糖监测等几个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控制血糖的目的。

  在临床上,情绪应激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病情恶化的观点已得到普遍承认[4]。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不良情绪状态,造成精神紧张是糖尿病发生失控重要原因之一。

  1.1 糖尿病知识教育及心理健康指导: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结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医学心理学及免疫学的研究发现[4],持续或过强的心理应激,导致丘脑-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胰岛细胞的反应。这两个系统长期或反复地被激活并作用于胰岛细胞而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紊乱,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细胞的自身的分泌障碍,从而诱发糖尿病。因此,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亲人惨死、骤然惊吓、无辜的冤枉、诬陷、难以容忍的挫折和勃然大怒等造成的应激状态,增加交感胺、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分泌,致使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4]。糖尿病病人患病后能否正确对待疾病,这对于恢复健康控制病情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病人有恐惧心理,担心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精神压力大,有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有的病人到处乱求医,有的病人又极易产生急躁情绪。通过对糖尿病人进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同时进行放松训练的教育指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方法,使自己平静、放松,这样就改变了人应激时的反应方式,通过整个影响应激系统、发挥抗应激作用,从而使儿苯酚胺、糖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下降、用药量下降。同时与糖尿病人一起分析病情,让糖尿病人对自身病情有正确认识。消除糖尿病的思想顾虑,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知道糖尿病尽管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防治可以长期得到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1.2 合理饮食疗法指导: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要定量、定时和定餐并忌甜食,不同类型的病人在饮食治疗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如对Ⅱ型糖尿病病人应根据活动量的增减饮食量和餐次;对Ⅱ型糖尿病肥胖病人要求降低饮食中的热能摄入量,减轻体重。由于患者要长期及严格地控制饮食及甜食,通过饮食教育让病人充分认识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掌握基本食物如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要使食谱设计切合实际,符合病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条件,以保证病人摄取营养全面而又平衡的膳食。同时指导病人经常变换食谱,保证饮食的多样化。

  1.3 适量的运动疗法指导:运动疗法是依据糖尿病人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练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病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等指导糖尿病人掌握运动治疗方面的知识,帮助糖尿病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中老年糖尿病人应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气功、太极拳、游泳等,病人的运动量要适当,运动后感到轻松愉快,感到对运动有兴趣;如果运动量过大,病人有心慌、手抖、出汗、饥饿、嗜睡、反应迟钝或异常精神改变时应意识到可能出现低血糖,轻者立即让病人口服糖水及进食,严重者则需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并通知医生组织抢救。对长期卧床并发多种并发症的病人,应防止褥疮的形成,如有皮肤破损时应及时处理,根据身体情况,坚持每天做适度的肢体活动。糖尿病人的运动要循序渐进、定时定量、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4 血糖自我监测教育指导: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应长期进行监测,尤其对血糖的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早期发现和防治并发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血糖检测仪,对自我血糖监测的时间、频率,采血部位的选择,采血针的处置,监测结果的记录等方面给予教育指导,使糖尿病人能够准确掌握血糖测试步骤,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加强血糖控制。

  2 三分治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心理、饮食、运动疗法等控制血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合并药物治疗

  Ⅱ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出现急性合并症(酮症酸中毒等)或严重慢性合并症(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严重应激状态(急性心肌梗死等) 等必须使用胰岛素。

  2.1 依体型选药[5]: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加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及其在外周组织的利用,减少葡萄糖经消化道的吸收。双胍类不要求身体是否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双胍类降糖药能使服用者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因此那些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者可以首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是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能够可逆性抑制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使肠腔内的碳水化合物及双糖不能降解为可吸收的单糖,也使蔗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伏格列波糖为双糖糖苷酶抑制剂,在肠道中竞争性减少双糖生成葡萄糖,从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降低。动物实验发现给予此类药物以后有体重下降表现,在人体反应不明显,但与磺酰脲类比较,该类药可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可以减少因胰岛素用量增加而引起的体重增加,这对于患者来说可以化害为利。

  如果实际体重低过理想体重的10%,则认为体形偏瘦,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酰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胰岛素促分泌剂刺激胰脏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从而提升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摄入与利用。磺酰脲类药刺激胰岛素后,病人食欲增强、糖分利用改善,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糖分自尿中流失的量可能减少,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其体重增加。该两类药物有致体重增加的作用,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一举两得。

  2.2 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有利于调动自身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改善机体及胰岛功能,对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具有广阔前景。

  3 Ⅱ型糖尿病的治疗联想与展望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时间有提前趋势,30-50岁有绝大部分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少数体检结果血糖经常会超过正常值空腹血糖7.0 mmol/L,有的病人有恐惧心理,担心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精神压力大,有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因而使血糖继续升高。其实这种情况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空腹血糖在9.0mmol/L以下可以不用吃药,相反应适当减轻压力,调整心态,注意饮食调节,增强体育锻炼可以使血糖恢复正常。在现代综合治疗模式中,临床糖尿病治疗目的由单纯的控制血糖水平转变为有效地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疾病症状,帮助病人心理适应和改善生存质量。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也由单纯的生化指标变为生化指标和生存质量并重[4]。在我国,糖尿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6],因此,重视糖尿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采用糖尿病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我血糖监测等以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治疗,对控制血糖,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致死或致残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红萍. 糖尿病临床护理体会.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6,12(4):268

  [2] 周靖,张钧,胡一河,陆艳,等.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量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2003,14(2):36

  [3] 张洁,马丽,柳杨,等. 不同空腹血糖浓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C肽水平研究. 航空航天医药. 2003,14(4):223-224

  [4] 唐彩平,冯维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及中西医心理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17(3):212

  [5] 陈立峰.合理选用降糖药. 海峡药学. 2003,15(5):123

  [6] 唐彩平,冯维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及中西医心理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17(3):21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