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阴道炎患者分泌物检出鞭毛虫1例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486次

   作者:苏碧霞 黎洁贞 黎伟雄 彭力红

  关键词:阴道炎,分泌物

  阴道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广大妇女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器官的特殊性,易常受多种病原微生物侵袭。在阴道分泌物中检出鞭毛虫,经医学文献检索,此尚属首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叶某,女,32岁,已婚。为本县沿海一乡镇人。在广州某工地当炊事员多年。夫妻双方均长期居住在工地。丈夫否认有性病史。因反复腹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多且黄、臭3年,先后在省、市、县医院及多家诊所就诊,拟诊:阴道炎、性病、盆腔炎等。曾用多种抗生素(具体不祥)治疗,病情反复未愈。近3月来症状加剧,于2004年11月8日来本院妇科门诊就诊。体格检查: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心、肺、腹部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除Hb 101 g/L外,血常规、大、小便常规无异常,腹部B超(-)。取宫颈阴道分泌物送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MDI)作活体病原体检测,报告示:pH:60、清洁度Ⅳ、WBC(++++)、脓细胞(++)、加德钠杆菌(++)、支原体(++)、滴虫(+++)、鞭毛虫(+)。予替硝唑04 g、环丙沙星02 g、联合静脉滴注2次/日,连用7日、阿奇霉素025 g,口服,1次/日,连用7日,阿苯达唑200 mg 1次/日,连用3日。1周后复查,未再检出病原体。嘱再服阿奇霉素2~3周期(025 g 1次/日,连用3日,停服药4天,为一周期),行序贯治疗,并嘱服药后复查,但至今未见患者再就诊。

  2  讨论

  有文献报道,近几年来生殖感染的病原体结构发生改变,支原体感染率上升,淋球菌感染明显下降,而多重感染发病率最高[1]。本例尽管多年来反复治疗,却迁延不愈,现有加德钠杆菌、支原体、滴虫、鞭毛虫、混合多重感染。这除了受患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工地人多复杂、卫生条件差、潮湿等)的影响外,可能长时间多种抗生素的使用,使耐药菌株的产生,机体免疫力下降,阴道内菌群失调有关外,与病原体检测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导致病原学诊断不明确,使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规范治疗。目前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多是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检测,有明显的局限性。如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测,常规的方法需涂片、染色、水洗、干燥等程序制片才镜检,极易使病原体丢失,易漏诊。支原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最小原核微生物,大小在02~03 μm,目前的检测方法如培养、PCR、免疫法、电镜等均对实验设备、试剂、技术等要求高、操作复杂,且需时间长等不足,尤其是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时易造成漏诊现象[2]。我院近两年来采用MDI对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检测,无需特殊染色和其他处理,采集标本后即可行病原体活体视察。MDI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学检验技术,其分辩率可达02 mm,放大倍率为8 000~20 000倍,因而可直接观察到白细胞、吞噬细胞内运动活跃的支原体和附着上皮细胞上支原体包囊体。利用其放大倍数调节器及多种视野快速转换,在同一张波片上可观察到多种病原体。并能客观地显示出感染的程度,并可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再如鞭毛虫,就肠道感染而言,用粪便检测方法,即使是采用浓缩法检测,其漏诊率也可高达50%~70%左右[3]。由于该原虫体体积微小,如白细胞大小、无色素,在一般医学显微镜下难以辨认,即使发现也往往会认为是白细胞。因此未引起临床医生和检测人员的注意。

  鞭毛虫属于肉足鞭毛的动鞭纲,是以鞭毛作为运动的细胞器原虫,种类繁多,分布广。寄生于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10余种。寄生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血液及组织内[4]。然而临床上以肠道内的报道(如腹泻、结肠炎等)居多。肠道外的报道仅见于痰液中检出鞭毛虫,1997年夏英勤报告2例[5]和2003年5月毕新民发现1例[6]。其实此原虫的感染并非少见,同期我院已在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鞭毛虫成人3例、儿童11例(已作另文报告)。此原虫对甲硝唑、替硝唑、阿苯达唑均高度敏感,治疗并不因难。混合感染时往往使症状加重,病情变得复杂,增加治疗的难度。尽管目前生殖道感染仅发现此1例报告,旨在引起同道们的关注,希望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在病原学诊断时,对寄生虫的感染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寄生虫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有时需多次检测,才能提高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覃西,钱均,巫翠萍. 高倍显微镜在女性性传播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海南医学院学报, 1999, 5(3):105.

  2周家文,王世鹏,李楷滨,等. 多媒体医学显微镜诊断仪快速诊断女性性传播疾病的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2, 6(5): 294-295.

  3卢思奇. 国内蓝氏贾弟鞭毛虫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1999, 6(4): 193.

  4陈佩惠. 人体寄生虫学[M]. 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42,82.

  5夏英勤. 哮喘患者痰液中找到鞭毛虫[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7, 15(6): 417.

  6毕新民,姜彩芹,孙淑玲. 痰液中检出犁形端丛鞭毛虫1例[J]. 山东医学, 2004, 44(11): 23.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