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表时间:2010-03-29 浏览次数:684次
作者:程建华,王晓华 作者单位: 1 334500 江西铅山,铅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2 江西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联合用药方法。结果 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用药后未并发出血性疾病。结论 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关键词】 尿激酶;肝素;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静脉炎,是严重创伤、手术后、瘫痪等长期卧床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绀,严重时出现肢体坏死。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管内的血栓脱落致肺动脉栓塞,死亡率高达20%~30%。尿激酶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但国际上尚无统一方案。目前国内尿激酶静脉溶栓剂量普遍偏小,再通率不高。2000年6月~2005年6月我科对21例患者采取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联合用药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33~73岁,平均52岁。发生于外伤后5例,盆腔手术后2例,恶性肿瘤3例,长期卧床者3例,服用避孕药后2例,不明原因6例。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肿胀、疼痛及静脉曲张。
1.2 方法
1.2.1 溶栓前准备
收集患者病史,常规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测量患肢周径,以便评价疗效。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1.2.2 溶栓方法
所有患者均从患侧下肢足背浅静脉留置静脉针,每4h给予尿激酶10万u静推1次,接着2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静滴完毕,24h后减量为每6h进行1次,每次静推、静点尿激酶各10万u,尿激酶连用3~5天。微量泵持续静点肝素1000u/h,根据APTT调整肝素剂量,使APTT延长到正常值的1.5~2倍。
1.2.3 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紫癜,口腔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现象,尿、大便色泽变化。患侧肢体水肿及疼痛有无减轻。
1.2.4 疗效观察
显效:患肢肿胀消失或基本消失,双下肢周径相差<1cm;有效:肿胀明显减轻,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但较治疗前差距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肢体肿胀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2 结果
18例患者在用药2~3天后开始出现下肢水肿消退,首先是下肢组织张力降低,继而患肢小腿周径变小。显效者13例,有效者5例,无效者3例,用药后未并发出血性疾病。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外围血管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下肢静脉栓塞病例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据国内的文献报道,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静脉切开取栓、静脉内保留导管溶栓、下腔静脉内滤器置入术及直接静脉使用肝素或联合使用肝素与尿激酶等。其中外科方法、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方案费用较高,患者痛苦大。对1周内发生的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病例笔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抗凝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尿激酶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可使新鲜血栓溶解。但对于时间长的机化血栓,尿激酶疗效差。因此,对疑似患者要尽早明确诊断,尽早使用溶栓剂,如果溶栓时机选择恰当,85%~90%的病例血栓将完全或部分溶解,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1]。
理论上说,肝素为抗凝血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与AT-Ⅲ合成1∶1的复合物来抑制凝血因子Ⅸ、Ⅹ、Ⅺ和Ⅻ,从而产生抗凝血作用[2]。肝素没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因而对已形成的血栓是不起作用的。肝素可以阻止血栓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延,当血管完全阻塞时可以阻止血栓向远端延伸。肝素在体内的半衰期约90min[3],所以在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我们采用持续微泵静注方式。调整肝素用量,使监测的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该用药方法在该组患者中并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证明临床用药是安全的。该组病例表明,对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肝素抗凝和大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应用,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本组3例无效病例发病时间均较长(3天以上),随后我们采用带有侧孔的导管保留在静脉内,使用尿激酶和肝素局部灌注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新天.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8-269.
2 王嘉桔.抗凝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实用外科杂志,1990,10(9):450.3 张强.抗凝疗法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6):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