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800次
作者:李碧玉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 广东 化州 525100【摘要】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措施。方法:自行设计“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表”,以咨询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糖尿病复发的诱因及先兆症状、担心严重的并发症,担心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的临床表现,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用药知识、注射技术等心理需求较迫切。结论: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反复、持久、全面、彻底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及认知水平,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的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理护理 心理需求 Clinical Analysis of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200 cases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LI Bi-yu (The TCM Hospital of Huazhou, Guangdong Huazhou 525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for psychological needs of diabetc mellitus patients Method:We consulted patients with Tables of Psychological needs designed by ourselves. Result:The main psycholoyical needs for the patients was, the cases,the threatened and severe complication of diabetic mellitus. They were worry about the status in case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failure .In the mean while, they were also care about the diet therapy, exercise therapy,the cautions of drug and injection therapy, the cautions of drug and injection technique.Conclusion:The recurrent and persistent nursing thoroughly can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prolong the life, de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 of diabetic mellitus patients. Key words: Diabetic mellitus; Psycholoygic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need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终身疾病,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正急剧上升,由于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转变、体力的下降,性功能障碍及长期药物治疗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据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显示糖尿病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30%~50%[1]。因此糖尿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00例,男106例,女94例,年龄50~79岁,文化程度文盲至大专。所有纳入对象均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
1.2 方法:自行设计“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表”,以咨询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般内容:即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烟酒嗜好、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情况;糖尿病防治知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高危人群、糖尿病的危害、预防糖尿病的方法,饮食、运动与糖尿病的关系,及药物疗法等,调查表共有10题,按“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表”逐项向患者解释。
2 结果 (见表1) 表1 20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情况(略)
从表1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糖尿病复发的诱因及先兆症状、担心严重的并发症,担心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的临床表现,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用药知识、注射技术等心理需求较迫切。
3 讨论
3.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不仅可引起躯体各种并发症,更能导致心理障碍。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患病后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正确的饮食控制及运动,同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带来诸多生活不便,再加上繁琐的就医过程,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症状稳定后又担心复发,担心血糖控制不好,担心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理和指导,逐渐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因素会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病情加重又助长了心理负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人除躯体病变外,所伴发的心理障碍影响也很大。在注重人性化治疗的今天,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身心两方面达到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糖尿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从而打破恶性循环,对代谢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3.2 调查显示: 糖尿病患者担心血糖控制不好,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注射技术,定期检查项目,以及用药知识等的心理需求迫切,为此,正确地指导病人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处理好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三者之间的关系,教会病人一些正确解决困难的方法,让病人懂得自己服药,自己监测血糖,自己注射胰岛素,自己控制饮食和运动,能坚持综合疗法,并持之以恒,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病程长、难治愈,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耐心解释,取得信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糖尿病虽然是终身性疾病,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只要饮食控制得当,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寿命;说明负性情绪对糖尿病发生,治疗效果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正确对待不良生活事件,纠正不良行为和错误认识。许多患者因担心并发症的发生,产生焦虑情绪。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通过谈话,沟通、安慰,心理咨询,松弛疗法等,使患者以乐观的情绪接受治疗。对有愤怒、暴躁情绪要帮助他们纠正治疗心切的急躁心理,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正视疾病,建立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4.2 糖尿病知识干预: 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讲述合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糖尿病患者患其他疾病期间的自我管理等内容,使患者了解到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只要严格控制血糖,就能有效地防止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其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次数,了解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准确用药剂量,注意注射后胰岛素反应的观察。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低血糖及出现低血糖时的处理方法。使病人了解就诊时机,懂得糖尿病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糖尿病相关技能知识宣教,避免或减少错误的方法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4.3 用药指导: 耐心向患者解释,药物治疗不能求之过急,需长期、坚持、按时、定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常用药物的方法、剂量、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特别是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认识分辨力差,应将需服用的药物名称写在小卡片上,贴在经常看到的地方,以提醒服药,保证患者按时准确服药,杜绝漏服、误服或多服等现象。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多汗、烦躁及饥饿感时,警惕低血糖反应,立即口服果汁或葡萄糖水,严重者静脉推注葡萄糖注射液等。
4.4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长期坚持饮食治疗,不仅能使患者总热量受限使体重下降,而且还可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防止并发症发生,所以饮食原则为平衡膳食,戒烟戒酒、宜进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忌甜食、饱食及刺激性食物,多食鱼肉、蔬菜、黑木耳、菻、绿茶等,保持每天一袋牛奶、少吃动物油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肮、鱼虾、脑,多食粗、杂粮及豆类食物,进餐时间要与胰岛素注射时间相配合,按医嘱进餐,有效地配合治疗。
4.5 运动护理: 依患者自身条件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宜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保健操等,每周3d,每天30~40min,宜饭后1~2h进行,运动强度规定心率达最大心率的60%~80%[2]。选择最佳的运动方法,循序渐进,以提高自身的心肺、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利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进行锻炼之前由医生进行心脏功能检测,运动达到一定负荷时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但对冠心病者要量力而行,血糖太低会影响心脏、大脑功能,控制血糖空腹最好7.0mmol/L左右,餐后8.0mmol/L左右,体重指数理想值为≤24kg/m2。
5 小结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反复、持久、全面、彻底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获得最佳心身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认知水平,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玲,王德全,任键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6-50.
[2] 刘江生,主编.康复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