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4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31次

作者:竺红,宫怡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摘要:为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将42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男性比例增高,多首发在肩关节,易出现关节破坏,关节外表现以肺纹理增多及纤维化多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及抗角蛋白抗体的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显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程度严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老年人;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RA初发症状出现在60岁以后称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ldly  rheumatoid arthritis,ERA)。为探讨ERA的临床特点,收集我院ERA患者42例,与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non-eldly  rheumatoid arthritis,NERA)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1年7月~2005年6月期间住院及门诊患者120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RA诊断标准[1]。

  1.2 实验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类风湿因子(RF)采用比浊法,ESR、抗核抗体(ANA)采用用Hep-2作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法,抗角蛋白抗体(AKA)以Wistar大鼠中1/3食管组织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SSA/SSB抗体采用对流免疫印迹法。胸部X线片,双手X线片,心电图。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计数资料用四格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首发关节      

  ERA患者42例(35%),男9例,女33例,男∶女=1∶36;NERA患者78例,男9例,女68例,男∶女=1∶76。两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P<001)。ERA患者首发关节以肩、膝、近指及掌指关节明显高于NER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ERA组关节畸形11例,NERA组关节畸形7例。

  2.2  关节外表现      

  ERA组发热6例,皮下结节5例,肌痛7例,RS3PE9例。NERA组发热10例,皮下结节组11例,肌痛9例,RS3PE 3例。两组RS3PE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1)。两组均有口眼干症状。

  2.3 实验室检查      

  见表2,RF、AKA阳性率ERA组高于NE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56,P<005,P<001),关节破坏及肺间质病变在ERA组亦有显著性改变。表1 两组首发关节部位的比较(略)

  2.4 治疗      

  所有病例均给予非甾类抗炎药及MTX10~15mg/周,ERA组患者因对疼痛耐受性差,均给予强的松每日10mg治疗,4周后所有病例病情均有改善。

  3 讨论

  ERA为异质性疾病,在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4%[1]。本资料老年RA患者42例中男性患者比例为214%,比非老年发病者中男性115%高(χ2=1371,P<001),说明ERA男性患者增多。

  本文ERA组患者的首发关节以肩、膝关节、近指和掌指关节发生率高,与NER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S3PE为特殊类型的RA[2]。本组RS3PE在ERA组比例较NERA组高,与报道相符[2],可能与掌指关节易受累有关。    肺间质病变在RA的发生率低,发生晚,AKA是RA标记性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相关[3]。本文ERA组33例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RF因子升高及AKA阳性发生均高于NERA组,且ERA组17例AKA阳性者均发生肺间质病变,相应之关节X线显示骨质破坏程度重,均说明ERA病变程度严重,需要积极治疗。

总之,ERA具有男性患者比例增高,大关节易受累,病变程度重,肺间质病变出现早,RF、AKA检出率高,典型RS3PE不少见的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将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790-795

  [2]王天,张奉春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节炎-RS3PE[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5):312-315

  [3]左川,杨南萍,彭晓东抗角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2):97-99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科,银川7500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