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13  浏览次数:590次

  作者:吴红卫 林向阳 郑景晨 作者单位: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医院内科(在职硕士研究生 吴红卫) 325000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向阳 郑景晨)

  关键字: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的关系研究

  脂联素是近几年发现的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降糖、调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47~76岁。以有无高甘油三酯分为二组。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组(高TG组):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59.07±9.17)岁;糖尿病无高甘油三酯组(无高TG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60.55±8.27)岁。2型糖尿病的诊断采用1999年WHO标准,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定义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排除曾经或正在服用胰岛素增敏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体检健康者23例作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8~62岁,平均(48.25±9.58)岁,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明确排除糖尿病和心、肝、肾疾病。

  1.2 研究方法

  受试者禁食8~10h后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非抗凝血5ml,0.5h凝固后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一部分血清直接送检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另一部分置于-20℃冰箱中待测脂联素,所有标本收集完后一次进行测定。受试者脱鞋、免冠,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以kg、m为单位记录,精确度为0.01kg和0.001m,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 /身高2(m2)。人血清脂联素定量酶免(ELISA)试剂盒购自深圳依诺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脂测定采用酶比色法,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各项指标的测定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以血清脂联素<5μg/ml判为降低[1],分别计算三组中低脂联素血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脂联素与各项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脂联素水平及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高TG组血清脂联系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也明显低于无高TG组(P<0.01);无高TG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1 三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相关指标均值比较(略)注:与无高TG组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低脂联素血症发生率

  高TG组19例中发生低脂联素血症15例(78.95%),无高TG组32例中发生低脂联素血症16例(50%),对照组未发生低脂联素血症。

  2.3 高TG组、无高TG组血清脂联素与其它因素的相关分析

  见表2。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高TG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年龄、SBP、DBP、BMI、TC、FPG、HDL-C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无高TG组脂联素水平仅与BMI呈负相关(r=-0.524,p=0.01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SBP、DBP、TC、HDL-C、FPG的影响后,血清脂联素仅与体重指数独立负相关。表2 高TG酯组与无高TG组血清脂联素与其它因素的相关分析(略)

  2.4 无高TG组与高TG组BMI、TC、HDL-C、FPG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5 三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比较

  有高TG组(2.91±2.1)μg/ml,无高TG组(5.19±3.42)μg/ml,对照组(7.95±3.25)μg/ml。见图1。

  3 讨论

  脂联素(adiponectin, 又名GBP28,Acrp30, AdipoQ, apM1)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清蛋白[2]。其基因定位于3q27,推测是一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全基因组扫描显示该区域存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易感位点[3]。 国外研究发现,脂联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代谢综合征的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在肥胖发病早期,血浆脂联素浓度即开始下降,2型糖尿病发病后仍持续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Spranger等[4]研究发现,在健康的个体,血浆脂联素水平可作为预测将来发生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因子,将来发生糖尿病比未发生糖尿病者血浆脂联素低,这说明脂联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联素水平的下降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

  2型糖尿病人群中常存在明显的脂代谢紊乱,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其常见特点。有研究证实高TG水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人血清脂联素水平为5~30μg/ml[1]。脂联素无昼夜分泌节律,也不受进餐的影响[5]。本研究结果显示高TG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无高TG组,无高TG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血清脂联素水平<5μg/ml判为降低,高TG组和无高TG组低脂联素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高TG组与无高TG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血清脂联素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Yamauchi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肌肉组织中,脂联素能增加脂肪酸代谢中的一些分子如CD36(脂肪酸转运蛋白)、酰化辅酶A氧化酶、解偶联蛋白2的表达;在肝脏中则降低CD36的表达。由此推断,脂联素主要通过促进肌肉对脂肪酸的摄取及代谢,降低肌肉、肝脏、循环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与TG的浓度,以解除高脂血症所引起的胰岛素抵抗[6]。

  已发现健康志愿者中富含脂联素,血脂联素水平不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一项在肥胖/超重的亚洲人中的研究发现,血脂联素水平与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高胰岛素血症、尿酸成反比,但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比,血脂联素与血压和总胆固醇无关[7]。另一项关于脂联素与血压的关系研究中[8],68名青少年,年龄(16.1±1.87)岁血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有关,在线形回归中调整年龄及其他代谢因素后,只有收缩压与血脂联素水平相关,且呈负相关。本研究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年龄、SBP、DBP、TC、FBG、HDL-C均不存在相关关系,仅与BMI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SBP、DBP、TC、HDL-C、FPG的影响后,血清脂联素仅与体重指数负相关,提示低脂联素水平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本研究中高TG组BMI、FBG、TC水平明显高于无高TG组,而HDL水平明显低于无高TG组,糖尿病组的HD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血脂异常会加剧糖代谢紊乱,而糖代谢紊乱、肥胖又促进血TG的异常升高,二者形成恶性循环,葡萄糖毒性与脂毒性加速胰岛细胞的衰竭。因此,积极地调脂治疗有利于延缓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本研究结果说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肥胖、2型糖尿病及其高TG血症具有密切的关系,推测高脂联素水平可能对阻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改善脂代谢有益。

  【参考文献】

  1 Maeda N,Takahashi M,Funahashi T,et al.PPARgama ligands increase expression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adiponectin,an adipose-derived protein.Diabetes,2001;50(9):2094~2099.

  2 Yoda-Murakami M, Taniguchi M, Takahashi K, et al. Change in expression of GBP28/adiponectin in carbon tetrachloride administrated mouse liver.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1,285:372~377.

  3 Maeda K,Okubo K,Shimomura I,et al.Cdna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adipose specific collagen-like factor ,apM1(Adipose most abundant gene transcript 1).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6,221:286~289.

  4 Spranger J, Kroke A, Morlig M, et al. Adiponectin and protection agains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Lancet, 2003,18:361(9353):226~228.

  5 Htta K,Funahashi T,Arita T,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novel adipose-specific protein,adiponectin,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Arteriosel Thromb Vasc Biol,2000,20:1595~1599.

  6 Fruebis J,Tsao TS,Javorschi S,et al.Proteolytic cleavage product of 30-KDa adipocyte complement related protein increases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muscle and causes weight loss in mice.Proc Nalt Sci USA,2001,98:2005~2010.

  7 Yang WS,Lee WJ,Funahashi T,et al.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siams Obesity Res,2002,10:1104~1110.

  8 Huang KH,Chen CL,Chuang LM,et al.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s in nondiabetic adolescent females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9):94130~94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