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2-26 浏览次数:622次
作者:郜军红,贾竹敏,宋白利,滕中杰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三餐前短效配合NPH治疗3个月后,改为三餐前短效配合甘精胰岛素治疗3 个月,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中血糖和 HbA1c均能控制达标,但甘精胰岛素组血糖控制更理想,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 甘精胰岛素比 NPH 治疗1 型糖尿病有更好的疗效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糖尿病;甘精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或减少糖尿病相关性死亡[1]。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应用难以避免。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使糖尿病患者产生恐惧,也引起医生的重视。低血糖反应是阻碍胰岛素治疗达标的最主要原因[3]。因此,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既能平稳降糖又使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甘精胰岛素的应用无疑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方便。本研究观察了2005 年9月~2007年6月应用甘精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型糖尿病患者 12 例, 患者平均年龄(13±5)岁。符合1999 年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并要求有酮症的患者先纠正酮症,血糖基本稳定,随机血糖小于10.0 mmol/L。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均给予4次胰岛素应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及晚上22时注射中效胰岛素(NPH),胰岛素起始剂量为 0.1 IU/kg,根据空腹血糖调整NPH用量,三餐后血糖调整三餐前胰岛素用量,在住院期间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出院,继续原方案治疗,1周复查1次,至少治疗3个月。其中6例因空腹血糖不稳定,8例因夜间间断出现低血糖症状,4例因餐前血糖偏高而再次入院,由于经济困难而无法应用胰岛素泵,改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及晚上22时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采用强生血糖检测仪。治疗目标空腹血糖(FBG)<6.0 mmol/L,餐后2 h血糖(PBC)<8.0 mmol/L。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用两种治疗方案时监测FBG、PBG、低血糖发生次数,3个月后复查HbA1c,低血糖诊断标准为有典型低血糖症状或血糖≤3.0 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低血糖次数率的比较用2检验。
2 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FBG、PBG、HbA1c。甘精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比 NPH更理想,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精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发生率6.78%(23/386次),NPH 治疗低血糖发生率20.41%(71/35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种治疗方案的对指标控制的比较(±s)(略)
3 讨论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应用难以避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或减少糖尿病相关性死亡,严格控制血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胰岛素泵在临床上已有使用,取得良好血糖控制。但胰岛素泵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重组甘精胰岛素为刚进入临床不久的类似物,是在人胰岛素A链第21位上用甘氨酸取代了天冬氨酸,B链末端增加了2个精氨酸,从而改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4环境下呈澄清溶液状态,皮下注射(pH为7.4)后形成细小的胰岛素微沉淀。这些微沉淀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稳定地释放胰岛素单体,因此没有明显的峰值,作用时间长达24 h,能铺垫1 d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有利于控制空腹及餐前的血糖[1,4]。本研究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配合三餐使用短效胰岛素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且低血糖发生率低。NPH注射后4~6 h达作用高峰,所以睡前注射NPH存在夜间低血糖的危险。与睡前注射NPH相比,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能更有效地改善空腹血糖,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5]。本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 (P<0.01)。因此,可平稳降糖,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无疑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方便。本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NPH。同时,甘精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比较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且更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周期的特点,有望作为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的替代治疗。
【参考文献】 [1] 卜石,邢小燕,王娜,等.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7:466-467.
[2] Brink SJ,Miller M,Moltz KC.Educ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care concepts for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2,15(8):1113-1130.
[3] Takino T,Yasui H,Yoshitake A,et al.Anewhalo genated antidiabetic vanady1 complex, bis(5iodopicolinato)oxovanadium(Ⅳ):invitro and invivo insulin omimetic evaluations and metallo kinetic analysis[J].Biol Inorg Chem,2001,6(2):133-142.
[4] 姜文清,杨莉,马捷,等.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6):778-781.
[5] 周桂兰,李竞,毕会明,等.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