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分泌代谢病学》

来曲唑治疗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09-12-11  浏览次数:659次

来曲唑治疗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作者:管鸣 斯诚 楼善叶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 诸暨 311800   【摘要】  [目的]观察来曲唑和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5例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内分泌辅助治疗,其中32例患者给予来曲唑;另33例给予三苯氧胺共5年。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来曲唑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P=0.035),复发率明显低于三苯氧胺组(P=0.03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来曲唑用于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疗效优于三苯氧胺。   【关键词】  来曲唑 三苯氧胺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我们对收治的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用来曲唑和三苯氧胺进行辅助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入选条件  组织学证实的浸润性Ⅰ期乳腺癌(pT1N0M0),绝经后妇女,ER(+)和(或)PR(+),已完成手术和化疗需行激素辅助治疗。  1.2  病例排除条件  出现远处转移;手术8周以后才化疗或化疗完成8周后才进行其他治疗;未化疗患者,手术8周以后才进行其他治疗;已行内分泌治疗;不愿停止激素药物治疗的;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存在严重结缔组织疾病;用药过程中断。  1.3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术后用来曲唑进行辅助治疗的病例32例,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术后用三苯氧胺进行辅助治疗的病例35例,66例病历均符合以上入选及排除条件,两组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4  治疗方法  来曲唑组患者术后口服来曲唑2.5mg,1次/d;三苯氧胺组患者术后口服三苯氧胺20mg,1次/d;服药时间从术后开始连续5年。影响激素状态或已知结果判断的药物不能使用。  1.5  疗效评价  主要评价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复发率、死亡率,以及两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或t检验。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我们对两组病例的1、2、3、4、5年的无病生存率进行比较,来曲唑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90.6%,三苯氧胺组5年的无病生存率为69.7%,见表1。  表1  两组无病生存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略)  与三苯氧胺组比较,P<0.035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我们对两组病例的1、2、3、4、5年的累积复发率和死亡率急性比较,其中两组患者乳腺癌的复发率情况见表1。死亡率方面:来曲唑组在5年内没有出现死亡病例,而三苯氧胺组出现1例死亡病例。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潮热、恶心呕吐、乏力、关节不适、阴道出血、情绪烦躁等,部分患者需要对症处理,但均不需停药,继续用药无加重。5年用药期间,来曲唑组有17例在用药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苯氧胺组有14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未出现反应的病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388),但有些病人用药过程中出现2种以上不良反应。3  讨论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来源主要是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在外周芳香化酶的作用转化而来,因此抑制芳香化酶可以治疗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三苯氧胺作为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子宫内膜癌和血栓栓塞等[3]。为取得更好疗效,我们将来曲唑作为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一线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使用,并与三苯氧胺进行比较,以探讨来曲唑用于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价值。  我们总结的结果表明:在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来曲唑辅助内分泌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三苯氧胺组(P<0.05),而5年内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这与国外研究资料[5]基本一致。但从5年无病生存率和复发率数值看与国际上多中心临床研究得出的具体数值相差较大,这主要与统计的样本量比较少,反映出来的率值不是很客观有关。三苯氧胺组有一例患者在术后使用三苯氧胺2年后出现复发,于术后第四年死亡。  本研究未见来曲唑和三苯氧胺的严重不良反应,同时潮热、恶心呕吐、乏力、关节不适、阴道出血、情绪烦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资料报道[5]的不是很一致,这主要我们统计的样本数量少,不能客观反应这两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参考文献】  [1] 王琳.上海市杨浦区1983~2001年常见恶性肿瘤发病趋势[J].中国肿瘤,2004,13(11):694695.  [2] Ellis MJ,Coop A,Singh B,et al.Letrozole is more effective neo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than tamoxifen for ErbB1 and/or ErbB2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 evidence from a phase Ⅲ randomized trial[J].J Clin Oncol,2001,19: 38083816.  [3]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Group.Tamoxifen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1998,351: 14511467.  [4] The Breast International Group(BIG) 198 Collaborative Group.A Comparison of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2005,353: 274727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